更名改姓, 因避强秦。宁去候统 ,甘为庶民。
承先启后, 继旧开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太史公·司马迁
前言: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古训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说的是“欲知世事深浅,入手于常无之道,藉此知本源。”而如今的探题也是如此,我们要先了解太史公的概念与作用、司马迁的大致生平,进而对话题可以深入的理解与领会。什么是太史公?太史公是做什么的?司马迁又是谁?司马迁为何自称太史公?诸般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能浅显易懂,才能更好地弘扬于天下。
1. 太史公一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记载历史的史官历朝历代层出不穷去,在诸多权臣重臣中占有着无法撼动的一席之地,到西汉武帝时期,设立一高于丞相、先审计书的古代官方史料专职记录者,史称太史公。
《史记》卷一百三十中记载:“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可见太史公的专属职能与特殊的权力。同时卫宏的《汉旧仪》中记载:“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也体现了太史公的俸禄远高于普通官吏与其他的高官,作为汉武帝打破自周至汉的官属规矩条例所特意设置的尊位过犹不及。太史公的职责也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记载史料的太史令,也在西汉武帝时期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不管是官爵还是俸禄都有着偏袒性的优势。
2. 司马迁司马迁字字长,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颖过人,凛然如松下支竹,家中世代经史,日夜熏陶,益渐端重,幼学之年初学古文史诗,弱冠之年自长安出发,纵情游于江淮一带和中原各地区,醉心于考察各地风情与民间传说。学游天下之后受家族影响与父亲司马谈的委托,回京入仕作为郎中。
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受命出使敌与抚定暴乱之地,后回京复命。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因无法参加封禅大典而抑郁而终,司马迁于父名垂旦夕之际接管家族史官的重任,成为新一代的太史令,为名垂青史奠定了基础。
让司马迁发奋创作出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柳宗元称赞“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的《史记》,却是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开了纪传体的先河,成为史学界乃至文学界灯塔一般的存在。
3. 司马迁作为著书者的需要(职业正规)《史记》最初因为司马迁官职的缘故被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者《太史记》,东汉桓帝时的《东海庙碑》最先提到‘史记’这一名称,后各朝各代才得以延续《史记》的名称。
《汉书》中班固用“赞曰”来引出作者本人对有关事件的看法与点评;《后汉书》则用“论”来表述自己的批判与叙述;《三国志》中陈寿则直书“评”或者是“述”“议”等等形式来向君主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向;而与此相同,被称为史学双壁之一的《史记》中常有的“太史公曰”也是作者行文的需要,是对不成名规矩的遵守,由此文章加入了史家个人的看法,使得后世能够对作者有更明确更直观的认识。
不管是论赞还是太史公曰,都使得作者的想法与观点穿越重重迷障,踏过历史的星河向现当代的读者走来,使得文章更加的鲜活生动,也使得读者可以追随者撰者的身影近观历史文明。
4. 司马迁的史诗史德之心(德堪其位)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重要的就是秉持着相对的公平正义去持笔直书,去对收集到的史料和传说做出不失偏颇的叙述和论断,司马迁著史的人格独特的坚韧与正义,他对于所有的史料都要亲身的考察,这才有了“司马迁,记载正”的说法,他继承了先父和家族治史的严谨,在著史时用“太史公曰”而不是“司马迁曰”可以更好地保持理智与清醒,将史官家族的信念铭记于心,从而使文章可以更加的公允。
5. 司马迁的归过讽谏之意(终为人臣)古语有云:“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足见一个圣明的君主对于安邦定国的重要性,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种时候就要有臣子来劝谏,谏议大夫有建议的本职,其他的文臣武将也用着自己的方式辅佐君王的统治,作为精忠爱国的司马迁也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在史书里自称“太史公”,借着历史颠覆的知识储备与史学家独断的眼光以及“太史公”这一官方又高尚名称的支持,让司马迁若隐若现的建议变得不可忽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评论: 太史公曰: 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 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 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 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
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司马迁便是隐晦的用太史公的身份来提醒汉武帝莫要追求浮华藻饰,抛弃子虚乌有的东西而追求实际,太史公名称的存在承载的是历代史家的建议而不是司马迁一人的,使建议更有力度。
结语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曰”中找到了家族的传承,找到了个人著史的夹叙夹议而不失公道的方法,也是他对于自身官职的骄傲,是他保守羞辱之后坚守本心的选择,是他对历史的尊重,是他个人的修养,仰无愧于先人,俯不作于自己。其心其德其人格,青史有名,世代骄傲。
参考:《鲁迅文集》《史记》《柳宗元》《汉旧仪》《道德经》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