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开国皇帝,身边都会有一位或是几位像诸葛亮一样神乎其神的谋士,朱元璋身边的谋士便是刘基刘伯温。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是个典型的天才人物,自幼成名的他就像鹤立鸡群一样凌驾于同龄人之上。根据史料的记载,刘伯温七岁那年就能做到一目十行,且目所能及的文字皆可过目不忘。拥有这种记忆里的刘伯温,自然会在科考中脱颖而出。
刘伯温十二岁那年,就已考过了童生,成了一名秀才,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在府学(相当于现在的重点高中)就读的那段时间,刘伯温跟先生学起了春秋经。众所周知,这部典籍十分深奥晦涩,若无一定儒学基础,很难将全文通读。
刘伯温在拿到这本书后,仅阅读了两遍,便能默背出所有内容。更难得的是,在背诵过后,他还能将全文用自己的思路做出一番理解,理解的层次比一般的儒生还要深入。府学的先生见弟子有这番本事,一度怀疑这个孩子曾经学习过这部著作。
所以,先生又取来一些其他的深奥典籍,没想到刘基皆能过目不忘。
正因刘伯温拥有超乎常人的智商,所以他才能在今后的战场生涯中运筹帷幄。
从史料中的记载里我们能得出这样的事实:刘伯温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天才,拥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样的神童古而有之,诸葛亮、张良等都是这样的人才,在《最强大脑》等现代综艺节目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有此苗头的天才少年。
不过,不少朋友喜欢神话古人,认为他们生来全知全能,甚至盲目地相信刘伯温是天人神子。刘伯温熟知天文地理是真的,但能掐会算的能力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做不得数。
话说,一场战争中处于守城方的刘伯温觉得城墙非常坚固,况且敌军仅有一队野战兵,并未携带攻城器械。所以,坚守不出肯定是上上之选,只需在城中坚守三天,等到敌军人困马乏之际即可出城破敌。当刘伯温找到守将,并向其诉说了自己的建议时,守将一脸的不相信。
最终,刘伯温迫于无奈,只得夜观天象,编出一套神乎其神的理论,迫使守将相信自己的判断。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元末明初(古代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如此)的军事家们比较自负,他们相信自己对战局的判断,不愿采纳别人的建议。
所以,刘伯温才会用算命这种方式说服上级。由此,刘伯温后来对朱元璋进行的一系列推算,也有可能是出于此因。
且看刘伯温是怎么让朱元璋相信自己的:某年春节后的某日,刘伯温莫名其妙地来到大营中,对朱元璋说道:“东南地区将失去一名大将。”
听刘伯温说得比较玄乎,朱元璋根本不相信,只是追问刘伯温死的是何许人也。刘伯温故作高深道:“我还算不出来这人是谁,只是算出他已经在前往地府的路上了。”
数个月后,福建地区的大将胡深果真一命呜呼。痛失爱将的朱元璋这才意识到,刘伯温算出来的是事实,从此以后,总是对刘伯温的话深信不疑。
殊不知,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死个把人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中原大地上,各路义军与元军打着拉锯战,每天都有无数人命丧黄泉,刘伯温根本无需去猜。
至于被传得家喻户晓的《烧饼歌》,只不过是刘伯温的即兴之作罢了,且这首作品有什么深意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
现阶段网络上流传的解析,都是后人想当然地加上去的,未必是刘伯温的初衷。况且,就算《烧饼歌》是由刘伯温署名的,但谁能保证这首作品一定是他写的,而不是“盗版”呢?
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后人根据发生过的事写了一篇后知后觉的“预言”,然后强加给刘伯温,旨在将刘伯温捧上神坛。
至于“七星灯续命”的典故,显然是小说家之言。不论是传说中的诸葛孔明还是刘伯温,似乎都用过这种神奇的续命工具。
试想,若这两人有逆天改命的本事,为何一个没能光复蜀汉大业,一个凄凉病故呢?显然,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续命,这一切都是古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古往今来,不论是秦皇汉武武则天,想长生不死的皇帝多如牛毛,可又有几人能成功呢?倘若刘伯温真的懂得续命之法,想必他也不会在花甲之年病逝了。
参考资料: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