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已逝,鲁肃差强人意,程普黄盖垂垂老矣,张昭又无法信任,孙权大约已经预感到不妙了。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口水至今未歇。
请嘴下留情,看完再喷不迟
子彧本意是说,周瑜死后的东吴诸将中,只剩鲁肃还能稍令孙权满意。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孙权开始重点培养年轻将领吕蒙和蒋钦。
然而,评论区却说,吕蒙陆逊偷袭荆州目光短浅,鲁肃全心维护孙刘联盟,才是东吴唯一顶级战略大师,怎么能说鲁肃差强人意呢?
的确,鲁肃一生最大的杰作便是孙刘联盟。
因此,要回答鲁肃是否差强人意,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1)鲁肃主张孙刘联盟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赤壁之战后,东吴究竟该如何对待孙刘联盟?
请稍安勿躁,看完本文,再喷也不迟。
温馨提示:全文约80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荆州牧刘琮闻风投降,刘备率部曲百姓南逃。
此时,鲁肃来到荆州,见荆州已降,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便劝刘备引江东为强援,稳住了刘备。
鲁肃随后返回江东,却正值曹操觊觎江东,而江东诸臣准备胁迫孙权投降曹操。
鲁肃当机立断,联合刘备使臣诸葛亮先稳住诸臣,随后建议孙权召回主心骨周瑜。
赤壁之战中,面对强敌,孙刘联军精诚团结,终于打败曹操。为此,孙权特意“持鞍下马”相迎,对鲁肃信任备至。
战后,刘备前往建业拜见孙权,求借荆州。吕范等人劝孙权借此软禁刘备以控制荆州,鲁肃却主张借荆州于刘备,以拒曹操。
约公元209年前后,孙刘联盟正式形成。曹操听闻,惊讶得“落笔于地”。
这便是孙刘联盟形成的大致过程。
然而,事实上,鲁肃一开始也是主张由孙权攻下荆州,而不是在荆州扶持盟友。
公元200年,鲁肃进入孙权幕僚;公元210年之前,鲁肃已是孙权帐下的头号谋士,更是在周瑜死后成为江东头号重臣。
短短数年之间,鲁肃能得孙权如此信任,是因为鲁肃是江东诸臣中,第一个明确提出由孙权集团来统一天下的谋士。
公元200年,鲁肃向孙权献上著名的《榻上策》,其中说到,孙权的目标应该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赤壁战后,孙权亲迎鲁肃,并问他逼格够不够?鲁肃回答,不够,要等您一统天下,再派车接我,我才有面(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
这说明,鲁肃对江东的期待是一统天下。
其实,鲁肃对荆州的态度以及他的所有谋划都出自于他对江东政权的这一期待。
因为要一统天下,江东政权必须马上面对的,是北面徐州和西面荆州。
徐州在曹操手上,而荆州刘表和江东是世仇,因此江东政权的早期规划基本都是围绕荆州展开的,鲁肃也不例外。
鲁肃的榻上策是这样说的,趁曹操还在忙北方的烂事,我们应尽快搞定黄祖、讨伐刘表,全据长江之险,再图天下(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公元200-207年,曹操还在鏖战河北,的确是拿下荆州的好时机。只不过,孙权也刚刚即位,内部不稳,腾不出手。
直到208年,孙权才搞定黄祖,正准备讨伐刘表,刘表却死了。于是,鲁肃再次紧急为孙权规划说:
荆州这块肥肉,是我们帝业的资本。现在老刘死了,俩儿子一向窝里斗,只有刘备难搞,不过,刘表并不信任他(荆楚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所以,趁曹操没来,我先去看看。如果刘备把荆州拧成一股绳,我们就跟他结盟;如果不能,我们正好吃下这块肥肉,就可以进取天下了。(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也就是说,鲁肃一直是主张拿下荆州的,这也正符合刚刚提到的鲁肃对江东政权的期待。
只不过,当鲁肃着急忙慌地来到荆州,却发现曹操也不慢,刘琮已经投降了。
于是,鲁肃转而主张借荆州盟刘备,并为此坚持了很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鲁肃不再主张攻下荆州,而是借荆州盟刘备呢?
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而不是让孙权从曹操手中抢荆州,是因为荆州士人的现状。
刘表主政期间,荆州安定,成为很多士族的避难所,这些人在荆州多年,影响力极大。
他们也知道刘表不是那块料,因此刘表死后,他们都在观望该投靠谁。
而他们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曹操和刘备。
曹操奉献帝,为天下正朔,刘表的核心圈里,士族大多是倾心曹操的,比如王粲、刘巴、蒯越、蒯良、蔡瑁等人。
事实上,刘琮投降后,如果曹操不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整个荆州的确是有可能传檄而定的。
但遗憾的是,曹操没有这么做。
而荆州的变数在于,刘备从200年逃到荆州,也暗地里挖了刘表不少的墙角,得到一些士族拥戴,比如诸葛亮、伊籍、马氏五常等等。
那有人说了,孙权不是图谋了荆州多年,为啥没人选择孙权呢?
因为孙坚曾杀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本人又死在刘表手中,孙策孙权都攻打了荆州多年,孙权和荆州积怨很重。
为此,孙权也并不是没有努力过。
周瑜占据南郡,并未见荆州士族投靠;周瑜死后,荆州士族庞统到吴,江东士族轮番拜访,庞统一一点评,却也并未表达投江东之心;但刘备一主政荆州,庞统等人就纷纷效命。
可见,荆州士族中有很多支持刘备的,却鲜有支持孙权的。
如果曹操没来,或许还能军事占领之后慢慢消化,但现在外力介入,孙权没有人心基础,根本无法占据荆州。
曹操已经占据荆州北部,而江东又无法占据荆州(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如果任由曹操向南蚕食荆州,那么江东或将无法自守。
这是鲁肃改变态度,主张不拿下荆州而是寻找盟友的前提。
那么,为什么是和刘备联盟而不是其他人呢?
对此,鲁肃分析道,曹操的缺点在于地皮还没坐热,还没收服荆州士族。
而这个机会,只有刘备能够抓得住,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刘备收服荆州(曹公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
既然鲁肃的主张是基于这两个原因,那么,鲁肃的联盟方案必然不单纯。
他的真实意图是,把荆州的水搅浑,给曹操无法在荆州建立稳固统治,从而给孙权寻找占据荆州的机会(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所以,曹操强大,且荆州投靠曹操迫在眉睫,而孙权无力占据荆州,只能让刘备去当搅屎棍,把荆州的水搅浑。这才是鲁肃殚精竭虑主张孙刘联盟的根本原因。
而且,鲁肃所主张的孙刘联盟,并非孙刘平等的盟约,而是有条件的。子彧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1)刘备拜访孙权时,孙权实力大大强于刘备。
但此次孙刘联盟,孙权却又是让地,又是嫁妹,让刘备占尽了便宜。孙权不傻,他这么做不可能毫无条件;
2)孙权当时借的只是南郡之地,而后来想要收复的却是整个荆州南部。
但面对鲁肃上门讨要、湘水划界前吕蒙偷袭三郡,刘备却并未从法理上指责,可见对于这一点,刘备也是默认的。
也就是说,鲁肃主张的孙刘联盟,其实应该是这样理解:
1)孙权帮助刘备掌控荆州,而刘备则答应用荆州帮孙权抗拒曹操,这是同盟的基础;
2)以出让南郡为条件,让刘备给孙权当小弟;如果刘备要独立,违约金将是整个荆州。
理清了这一点,后面孙刘联盟的走向和很多事情,才说得通,比如周瑜攻蜀。
刘备访吴之后,周瑜、甘宁很快就开始准备攻打巴蜀。
这同样说明,这次孙刘联盟的签订,刘备是交出了他的独立属性的。否则中间隔着一个荆州,孙权怎么攻打巴蜀?
但刘备同样不是一个甘心受人摆布的人,凭借以前的基础和孙权的支持,他很快就稳稳占据了荆州南部。
此时的刘备,已经有了实现《隆中对》中占据荆益的想法,但此时的刘备还很弱小,又没有实力跟孙权争夺巴蜀。
于是,刘备以联盟抗曹、不应分兵为借口,要求孙权放弃攻蜀,一心一意对抗曹操。
孙权不予理会,命令孙瑜等人继续进兵。
刘备急了,一面令张飞、关羽、诸葛亮挡住孙权西进的道路,一面威胁孙权说,你要是攻蜀,我就进山当野人(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孙权于是停止攻蜀。不久,攻蜀之议最激烈的周瑜死了,孙权也彻底没了攻蜀的心思,刘备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周瑜之死,才是东吴最大的损失
我们注意到,刘备阻止孙权的理由并不是说,荆州是自己的地盘,所以孙权不能通过。
首先,这说明,刘备半附属于孙权,的确是孙刘联盟的附加条件之一。
其次,其中的逻辑很有意思,刘备进山当野人,跟孙权有啥关系呢,为啥孙权就妥协了呢?
因为如果刘备进山当野人了,荆州士人就会投向曹操,这并不是孙权想看到的局面。
这也说明孙刘联盟的约定之一是,刘备要利用荆州帮孙权抵抗曹操。
刘备正是抓住了孙权吃不下荆州这一点,最终成功让孙权把巴蜀这块肥肉留给了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刘备取巴蜀,孙权会气得跳脚,说刘备骗了他的原因:要我顾全大局,你自己却把肉偷吃了?
经过演义的渲染,在围绕荆州的问题上,我们大多认为孙权过分、刘备仁厚,很不明白为啥孙权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的不要脸?
但事实上,看明白了这些,我们才知道,刘备能拿下荆益二州,才是真的狡猾,是利用了孙权的弱点。
公元214年,刘备拿下了益州。但孙刘联盟也因此有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连鲁肃也改变了维护孙刘联盟的主张,多次向镇守荆州的关羽讨要荆州,却被关羽以各种理由推脱。
这也说明,违背孙刘同盟信义,首先打擦边球的是刘备,而不是孙权。
于是,孙权授意吕蒙偷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并得手。
而忙于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刘备不得不承认三郡的归属,双方以湘水为分界,这便是湘水划界事件。
虽然事情看似解决,但政治联盟一旦有了裂痕,不见血是不会停止的。
215年湘水划界事件之后,东吴内部的战略规划已经发生了变化。
曾经因为赤壁之战的功劳,鲁肃深得孙权信任,因此孙刘联盟的声音压过了全据长江的声音。
但随着刘备的失信,孙权也随之降低了对鲁肃的信任。而同时,濡须之战、偷袭三郡等战役,让孙权看到了吕蒙的潜力。
于是,受孙权亲自培养的吕蒙,逐渐成为了东吴军界的一把手,而孙权去哪打仗,经常都不带鲁肃玩了。
而在偷袭三郡的战役中,孙权看到了形势的变化:
1)曹操的战略重点放到了汉中关陇一线。东线和中线的压力骤减。换言之,当初孙刘联盟的基础之一,曹操取荆州而危江东的局面,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2)经过多年渗透和努力,孙权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染指荆州了:南方的交州已经被孙权占据,东吴对荆州形成了两面包围;三郡偷袭,更是一次成功的试探。
3)刘备稳居荆益,早已不是当年低眉顺眼的小弟,连关羽都日渐跋扈,屡屡向北边跃跃欲试,可见,《隆中对》提出的两路北伐,已被刘备提上了日程。
于是,一种重新审视孙刘联盟的声音,逐渐在东吴兴起:东吴究竟该不该继续坚持孙刘联盟,该如何坚持孙刘联盟?
而让孙权下定决心的,是吕蒙的分析:
1)国家战略安全,应该抓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依赖盟友。如果全据长江,我们只需要卡住南郡、白帝城这几个战略要地,再安排万把人的机动巡江部队,便完全可以独抗曹操的军事压力(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2)孙刘联盟我们很当回事,但刘备关羽明显没有。他们之所以现在还没有欺负我们,只是因为您还在,我们还在(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3)我们的战略方向有两个,徐州和荆州。但徐州易攻难守,而荆州对战略形势更加重要。与其耗费人力在徐州,不如攻打荆州。(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于是,公元219年冬,趁关羽北攻襄樊,孙权授意吕蒙、陆逊发动了白衣渡江,很快就攻占了刘备集团的荆州部分,基本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意图。
而也正是这一战,让吕蒙陆逊背上了战略短视的名声。
鲁肃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的解体、刘备的大举东征的夷陵之战、东吴龟缩江东无法打开战略局面,这些锅统统都盖在了吕蒙的头上。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毋庸置疑,赤壁之战前后,曹孙刘三方的焦点都在荆州,而孙权又难以独抗曹操,此时鲁肃孙刘联盟的主张的确是让东吴存国的最佳方案,这一点上,鲁肃的战略高度很值得欣赏。
然而,在刘备背信弃义之后,湘水划界之后,孙权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孙刘联盟利益至上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的争论点在于两个:
1)同盟则存国,相斗则互伤,偷袭盟友的地盘,失信于盟友,应该为夷陵之战负责;
2)战役的胜利无法弥补战略空间的压缩,应该攻徐州而不是荆州,才是三方博弈下东吴的最佳战略;
首先,谁该为孙刘联盟的破裂负责?
我们一直以为是吕蒙偷袭荆州才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刘备小动作不断,为得巴蜀不择手段,鲁肃屡讨荆州而刘备不愿放手。
孙刘联盟之时,华夏仅剩荆益两块可以挪移的地盘,却全都被刘备拿下了。那么,站在孙权的角度,凭什么这两块地就该你刘备占据呢?
鲁肃主持孙刘联盟之时,本就不善;但刘备前脚同意,得到援助之后,却屡屡失信,小动作不断,挑战孙权的底线。
而孙刘联盟既然有约定,刘备也已经同意,那么荆州的归属本应是孙权一方的。
所以,从一开始,双方都在耍心眼,孙刘联盟破裂是迟早且必然的事,刘备说是孙权的责任,孙权同样觉得是刘备做得太过分。
其次,不取荆州而取徐州,是否能扩大战略空间?全据长江,是否是东吴战略空间压缩的原因?
很显然,东吴的战略空间压缩,是因为能够野蛮生长的地区都被曹孙刘三家占据了,是因为江东士族集团的保守性(参考陆逊系列文章,不再赘述),和取荆州毫无关系。
至于东吴的扩张方向,徐州之地易攻难守,孙权取而不能守,对东吴的战略态势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徒耗国力。
而相反,拿下荆州,东吴的战略态势其实还有所扩张,因为至少不用再担心被上游卡了脖子。
没有荆州,孙权赖以存国的长江防线就与刘备共有,上游的关羽始终如达摩利斯之剑悬于孙权的头顶。
一旦刘备对孙权有什么想法,甚至曹操从上游伐吴时刘备只要不支援,那么孙权多半只能洗干净脖子等死。
西陵之战、隋灭陈之战的形势,都说明了这一点。
而如果全据长江防线,孙权则卡住了刘备东出的脖子,而自己则有了足够的战略空间腾挪闪躲,不担心刘备曹操对自己有什么想法。
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东晋两次灭蜀、淝水之战两场战役得到证明。
也就是说,取荆州意味着战略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取荆州意味着战略安全掌握在盟友手中。
那么,掌握在盟友刘备手中,是否比自己掌控荆州更加可靠呢?
第三,舍弃荆州,是否能够长保孙刘同盟?而攻下荆州,是否一定会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
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表示要二分天下,邓芝说,如果魏国灭亡了,你还嘚瑟的话,那就别怪我们要打你了(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则战争方始耳)。
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孙权还是刘备,对孙刘联盟都有一个共识:
其实孙刘联盟是建立在曹操为最大敌人的前提之下的,一旦这个前提消失了,孙刘联盟根本不会有存在的可能性。
而且,孙权取荆州时,恰恰是曹魏最危险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前提可能消失的时候。
换句话说,孙权即使舍弃荆州,也不能保孙刘联盟长期存在,反而是给刘备创造了随时可能打败曹魏、撕毁联盟的机会。
但取了荆州呢,一定会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吗?并不是。
相反,孙权取荆州之前,眼看刘备上蹿下跳,自己却被一纸盟约而搞得没了脾气;而孙权取荆州之后,诸葛亮遣邓芝立盟,却是孙权十分任性,邓芝只能陪着笑脸签了字。
这说明,孙权拿下荆州并非一定导致联盟破裂,反而是掌握了战和的主动权。
换句话说,夷陵之战是刘备不明大局,而不是东吴战略短视。
对于孙权来说,不取荆州,没有战略安全,只能眼看刘备上蹿下跳;拿下荆州,反而能保证国家战略安全,还让刘备束手,乖乖求和联盟。
由此可见,孙权取荆州不仅不是什么战略短视破坏孙刘联盟,而是掌握孙刘联盟主动权最好的方式。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足可以看出,孙权不取荆州,从蜀汉和刘备的立场来说,的确是最佳解决方案,但对吴国和孙权来说,却不是。
因为刘备有了荆州,就可以完成其两路北伐的战略方案,从而有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而失去荆州,刘备集团几乎再无一统的成功率。
相反,孙权没有荆州,国家战略安全没有保障,只能看刘备的脸色行事;而取了荆州,孙权则退可保国家战略安全,进可攻巴蜀、取天下。
那么,为什么包括大多数历史学家在内都支持孙刘联盟的主张,认为孙权取荆州是战略失误,吕蒙白衣渡江是东吴的战略短视呢?
换个问法,为什么大家都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指责孙权吕蒙战略短视,而没有人站在孙权的立场上思考,取荆州是孙权政权的最佳和必然解决方案呢?
可怜的孙权
经过两汉400年的熏陶,三国虽然是政权分裂,却是文化相同,华夏统一是迟早的事。问题在于,曹孙刘,究竟应由谁来完成统一?
这一点上,曹刘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曹操集团最有实力,因此打得最凶;而刘备集团正统性最强,因此闹得最凶。
只有孙权,因为江东士族的保守性,从吕蒙死后就再没想法,连曾经的二分天下也被抛诸脑后。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连演义也要不遗余力地美化刘备集团,连历史学家也很容易站在刘备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如果要让刘备集团完成统一,荆州留在刘备手中,的确是最佳解决方案。只不过,这并不是孙权所希望的。
所以,连大多数历史学家也认为吕蒙战略短视,也认为鲁肃会一直无条件的维护孙刘联盟,还说这是有战略高度。
比如,蔡东藩先生就曾直言,后人之所以恨吕蒙而怀鲁肃,是因为吕蒙“亲汉贼而仇汉裔”。
但事实上,嘴上说着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就算中山靖王之后刘大耳成功了,就回到大汉了吗?这事怕是没人信。
既然如此,凭什么孙权就没有统一的资格呢?凭什么鲁肃为刘备创造统一条件就是战略高度,吕蒙为孙权尽心就是战略短视呢?
或许因为孙权的东吴,是三个政权中最为保守的一个吧。
然而,开篇我们就说到,孙权其实也是想成为那个一统天下的君王的,而鲁肃的一切出发点也是为了孙权存国扩张、一统天下。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鲁肃其实也不会无条件地维护孙刘联盟,所谓的战略高度不过是蜀粉的一厢情愿而已。
出面向关羽讨要荆州这事已经说明,鲁肃也对刘备的作为不满。
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鲁肃看起来转变比较迟钝,要是再多活几年,鲁肃会不会赞同吕蒙白衣渡江都不好说。
不要忘了,鲁肃才是孙权集团中倒汉抗曹、由孙吴完成统一最狂热的那个人。
回到文首,差强人意是一个强烈的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应该说,鲁肃担得起这个评价,而不是这个评价贬低了鲁肃。
但其实到这里,单纯评价鲁肃是否差强人意已无太大意义,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明白一个道理: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丑。
那些说鲁肃舍荆州保同盟才有战略高度的人,说吕蒙白衣渡江是战略短视的人,多是站在刘备和蜀汉的角度,而不是孙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这让子彧想起了那个著名的段子:
你被人扎了一刀,这血还没来得及擦干净。那边走过来一个人,对你说,你要善良,你要大度。
所以,我最讨厌这种不知道什么情况就劝你要大度的人。
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情况,就站在刘备的角度,帮孙权做了选择,还一股脑地指责吕蒙赢了战术,输了战略。
可能有人说,才不是呢,不正因孙权取了荆州,吴蜀内耗,所以才导致了政权短命,几十年后就被灭了吗?
但其实,两代之后的事谁说得准呢,怎么不说全长江防线帮助东吴抵挡了多少次亡国之危呢,好歹,孙权的东吴是三国之中撑得最久的那个吧?
事实上,孙权要是没听吕蒙的,那才是既输了战术,又输了战略,估计还等不到孙权闭眼,东吴就没了。
怕是只有如此,才不会有人指责吕蒙战略短视吧,因为大家又都忙着歌颂刘备再造季汉的伟大,而感叹孙权、曹丕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哀了。
我是子彧,让历史食之有味,期待你的关注。
文/子彧
#历史冷知识#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