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发展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党之战。上党之战,为秦与韩国之间的战争,由于上党位置特殊,秦国攻取了野王,断绝了韩国其他地区与上党的联系,也就断绝了韩国救援的渠道。上党郡守认为无法战胜秦国,不如把上党送给临近的赵国,如果赵国接受,就会和韩国一起抗秦。赵王不听赵豹的劝阻接受了上党。
第二阶段为上党丢失后之战。上党不敌秦国,赵国开始接纳上党百姓,秦开始攻赵。数败赵国。此时赵国朝堂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入秦求和,另一种是用珍宝拉拢其他各国一起抗秦。赵王决定采纳前者,派重臣郑朱入秦,秦趁机大肆渲染赵国求和,于是各国皆知,便不派兵救援赵国了。秦国于是不进行和谈,继续进攻赵国。
第三阶段为廉颇抗秦。廉颇深知秦强赵弱,只可坚守,等秦军锐气消减,军粮不济时方可与之一战。故坚守营垒,拒不出战。于是秦国离间赵王,鼓吹赵括。此时赵奢已经不在,赵奢的母亲深知儿子底细,苦劝赵王不要启用赵括,赵王不听。
第四阶段为长平之围。赵括深知赵王喜好,所以不管用兵曲直,接替廉颇后直接改变了廉颇的战法。而秦秘密派白起为将,制定了周密的应对战法。赵括贸然出击,被围,粮道被断。
第五阶段为求助未果,长平坑杀。长平被围几十万人,秦王亲自征发十五岁以上百姓前往长平助守。赵国向齐国求助,齐王不听劝谏,不救。赵军无粮,无法突围,赵括阵前被射杀,赵军全部投降。白起认为赵军反复无常,杀掉以防作乱。至此长平坑杀,震惊赵国。
第六阶段为邯郸之围,信陵君窃符救赵。
纵观这六个阶段(贪图利益,不愿付出代价,盲目自大,没有正确的策略,应急无方,被动挨打),赵王显然并不了解自己的国家和将领。信任身边之臣,而疏远能臣贤士。在面临不同意见之时,每次都不能正确决策。另一方面看出秦国君臣一心,谋略得当,空前重视。将长平之战视作国运之战。同时秦国的分化六国策略非常成功,六国在面临唇亡齿寒时,未能拥有长远的眼光和实力,同时又各自内斗。而历史也充分的证明,赵国作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一支抗秦力量,在长平之战后,迅速衰落。秦国不断巩固战争成果,最终为一统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