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衣冠主要是衣服和帽子,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衣冠又指的是文明、文化,泛指汉族的衣冠和文明。在我国历史中,我们常听到“衣冠南渡”一词,那么什么是“衣冠南渡”,“衣冠”到底有何重要意义。
史学界认为3次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又叫作衣冠南度。这个词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他在《史通》里有“邑里”篇,指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逃到南方,于是就认为中原文化与文明也南迁。后来“衣冠南渡”也被认为是豪绅大族避乱南方的事件。
史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历史有三次战乱而引发的南迁,分别是晋元帝时的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北宋时的靖康耻。
1.永嘉之乱时的南渡。
西晋末年都城由洛阳迁到建康,此时晋怀帝、晋愍帝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再加上周边的部族也建立一个小政权,也威胁到晋朝的统治,最终导致了“永嘉之乱”。这次内乱后,晋元帝不得不率带着大臣一些豪族大户南迁到南京。
正是这次南渡,中原士族在南方扎根,也成就了王导,确保司马睿顺利建立东晋。正次这欠南渡后,我国奋勉进行了南北朝时期。
2.安史之乱后的南渡。
公元755年至762年,唐玄宗统治时期,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对唐朝影响很大,北方胡人进入中原,而且由于当时唐朝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问题没有解决,引发了唐朝全国大乱,随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史之乱时,唐朝皇帝躲避的最佳地点选在了四川,先有“明皇幸蜀”,后来又有“僖宗幸蜀”。皇帝跑到四川,民众也跟着往四川跑。
后来朱温篡唐,另一支李氏建立的南唐,吸引了一些大族及民众向南方迁,此时南北人口平衡。史学家认为,中晚唐到五代十国“衣冠南渡”,是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3.靖康之难后的衣冠。
1126年,金朝进攻宋朝的首都汴京,很快攻下北方的都城,1127年,金军抢掠一番后,把宋朝的徽钦二帝掠走。赵构率领大臣们跑到南方建立南宋。而且北方的一些士族大族也跟着跑到南宋,此时我国经济中心也从开封转移到江南。
衣冠所表示的含义二十四史中关于“衣冠”有600多处,主要指服饰和汉服体系。但“衣冠南渡”中的“衣冠”是什么含义呢?
一是代表汉族衣冠。文天祥曾有一句“山川莫道非吾士,一见衣冠是故乡”,张煌也有一句“衣冠独带云霞色,旂旆长悬日月痕”。王夫之有“其人且视中夏为绝域,衣冠为桎梏,礼乐为赘疣,而力为夷争其胜。”“诛其长,平其地,受成赋于国,涤其腥秽,被以衣冠,渐之摩之,俾诗书礼乐之泽兴焉”,“痛故国之沦亡,悲衣冠之灭,念生民之涂炭。”
陈明夏曾说:“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等,其中衣冠就是指汉族服饰。清朝曾经禁的书籍《牧斋有学集》有37处“衣冠”,其中多处都是指汉族衣冠,因此衣冠所指就是汉族服饰,也说明的汉族对文化的自信。
二是代表汉文化。衣冠不仅指汉族的服饰,也有是文明的代称。比如王夫之“宋之君臣匿情自困,而贻六百年衣冠之祸,唯此而已矣。”后来经过永嘉之乱和靖康之难后,一些人就把“衣冠南渡”比作汉族政权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下被迫南迁,然后文化在南方生根并传承,因此,“衣冠”比作汉族文明南迁。
不能以偏概全其实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三次“衣冠南渡”,并非所有的汉人及文化都迁到了南方,北方的汉文化也并没有消失,也依旧有汉人生活着。迁走的的只是政权和一些豪绅士族,而且大部分汉人依旧生活在北地。
由于一些学者把“衣冠南渡”的作用扩大化,导致一些认为,北方的文化及文明都到了南方,这是一种极端化认识。由于我国正史是为皇帝服务的,对于正史中记载人们相信。但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历史上大规模的南迁事件,只是有王朝更替。
金朝灭了北宋,金朝占据了中原之地。但金朝占领后,并没有实现女真人的那套制度,而是继续延续北宋的文化,还祭祀孔子,与南宋争正统。因此金朝灭了北宋,金朝已经完全汉化,与在东北的金朝完全两样。而且金朝的汉化程度比辽朝和西夏都要深。
再延伸到五胡乱华时代,虽然有胡人政权林立,但变换的永远的是皇帝和当权者,文明并没有消失,文化继续延续,任何一个胡人政权都延续中原制度和文化,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胡人,总要与中原王朝攀亲带故。
因此所谓的“衣冠南渡”只是对皇帝和大臣而言,对普通百姓来说并不存在“南渡”。不可否认有南迁的百姓,但历史没有几个皇帝真正把自己子民全部带走,这只是理想化想法而已。
而文化与文明并不只是当权者和有钱的豪绅大族所拥,人民才是文化的代表者。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历史上北方游牧部落由北向南侵犯中原,有的北方游牧部落甚至还建立政权,但却没有一个北方游牧部落消灭中原文明与文化。可以说“衣冠南渡”可以换一种说法叫作“衣冠融合”。如果把“衣冠”表示汉文明的话,“衣冠”也是一种看不到见的武器。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晋书》、《宋书》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