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嘉兴 >

陆贽与嘉兴

趣爱秀 2021-08-26 03:49:34 原文链接:网络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陆贽与嘉兴

宣公祠 摄影 周伟达

今年7月,嘉兴环城河东,甪里街旁,一座崭新的纪念唐代贤相陆贽(754—805)的宣公祠(二楼为宣公书院)正式开馆。附近的东门桥,以前称为中山东桥,再次更名为宣公桥。这样,新的宣公祠、宣公桥,加上河岸原有的陆贽像和宣公亭,以及祠堂南面新的宣公路,一个以先贤陆贽为主题的文化景观群成了嘉兴的又一城市新名片。

据新、旧《唐书》记载,陆贽为“苏州嘉兴人”。唐代时嘉兴设县,隶属于苏州。此前六朝时期,苏州称为吴郡。吴郡有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是当时江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望族。但到了唐代,这些往日的高门大姓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丧失了原本的显赫门第。关于陆贽的祖系,唐人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只记到陆贽的祖父、富平县令陆齐政,再往前就无从追述了。陆贽父亲陆侃为溧阳县令,不幸英年早逝。陆贽大概就出自吴郡陆氏的没落家族。

陆贽是唐朝中期的名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嘉兴历史上最有地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新、旧《唐书》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单独列传的人物之一,以忠廉和文采闻名于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罕见地引用了陆贽多达39篇的奏疏,几乎囊括了《陆宣公集》的大部分内容。苏轼则称“私所敬慕者,独陆宣公一人”。陆贽生活在唐朝中叶,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掀起了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陆贽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主要生活在唐德宗时期(779~805年在位),长期担任翰林学士,官至宰相,为挽救中唐的艰危时局付出了巨大心血。

在18岁考中进士以前,陆贽的少年时代是在嘉兴度过的。父亲早逝后,母亲韦氏含辛茹苦,独自抚养陆贽、陆赏、陆赓兄弟三人。唐代宗大历六年(771),陆贽赴京赶考,获进士第六名。及第后陆贽返乡嘉兴,邻乡湖州前辈、“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赠诗《送陆贽擢第还苏州》,末句“华亭养仙羽,计日再飞鸣”预言陆贽不日春闺,参加铨叙。此后陆贽再度赴京,以博学宏词登科,出任华州郑县尉,从此踏上了仕途。

陆贽在郑县尉任满以后,再次归乡探母。在回嘉兴的途中,他路经寿州,拜谒刺史张镒。张镒为苏州人,与陆贽为同乡。张镒之父张齐丘曾任朔方节度使,是郭子仪的老上司。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张镒被辟为判官,后来出任濠、寿二州刺史,甚有时望。陆贽因同乡之谊,更慕其望,前往拜谒,住留三日,得张镒赏识,两人结为忘年之交。临别之时,张镒给陆贽赠钱数万,以为养母之资,但陆贽坚拒不纳,唯受新茶一串。陆贽这么做,既不拂同乡长辈张镒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清正廉洁的人格。张镒对他自然更是钦敬有加,这也为日后陆贽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陆贽此次回乡也是向家乡作别,母亲韦氏将家从嘉兴迁到了常州。据陆贽所撰《奉天论解萧复状》记载,他在常州家中居住了两年,然后再赴京参加铨选,以书判拔萃,被选授为雍州渭南县主簿。唐代的县有等级之分,如郑县是望县,渭南是畿县。畿县位于京畿地区,地位重要,畿县主簿是将来升迁京官的捷径之官。另一位名列“大历十才子”的卢纶为昭应县令,撰诗《驿中望山戏赠渭南陆贽主簿》。昭应与渭南为邻县,同属雍州。大概是陆贽西行路过昭应,卢纶在驿站迎接款待。在任渭南主簿之后,陆贽来到京城长安,升任监察御史,开始成为一名京官。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七月,张镒出任宰相,得其举荐,陆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即《旧唐书·陆贽传》所记“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可见陆贽得入翰林院,得力于同乡前辈、忘年之交的新晋宰相张镒。可惜次年四月,张镒被同列宰相的卢杞排挤出朝廷,出任凤翔尹、陇右节度使,后因凤翔军乱而被杀害。失去了前辈知己,陆贽“常忧惴”,直到第三年底卢杞被贬,才敢上书言事。当时,连续发生朱泚、李怀光之乱,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梁州(今陕西汉中),陆贽作为翰林学士,起草诏书,建言献策,出使乱军,挽救危局。史载,“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陆贽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力挽狂澜,作出了巨大贡献。

陆贽在任翰林学士期间,操劳国事,与母亲韦氏千里相隔。唐德宗特地遣使将韦氏从常州接到长安。不幸的是,韦氏不久亡故,陆贽将母亲的灵柩运到洛阳,德宗又派遣使者到嘉兴,将陆贽之父的灵柩也护运至洛,父母得以同穴合葬。在这之后,陆贽再未回过嘉兴。在为母服丧期间,陆贽寓居在嵩山丰乐寺,直到三年服丧期满,才回到长安续任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四月,年仅39岁的陆贽出任宰相(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踌躇满志,“悉心报国,以天下事为己任”。遗憾的是,由于受到裴延龄等人的攻击,陆贽任相两年八个月,便遭罢黜,被贬为太子宾客,甚至差点被杀。贞元十一年(795)四月,陆贽再被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直至十年后去世。

纵观陆贽五十二年的人生轨迹,他年少时生活在嘉兴,踏入科举仕途后曾两次回到家乡,以后母亲韦氏将家从嘉兴迁至常州;在京城长安任职时,他忙于国事,再未返归故乡,母亲韦氏去世以后,父亲陆侃的灵柩运也从嘉兴被迁至洛阳,与母合葬。陆贽的晚年在忠州度过,死后虽然无法归葬嘉兴,但也没有葬入洛阳父母茔地,而是长眠于忠州。安史乱后的中唐是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也注定陆贽的漂泊一生。

陆贽是一位兼具理想主义和实干精神的伟大政治家。他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忠于国家,心忧天下。陆贽生活的时代,是安史乱后颠沛流离的艰难阶段;陆贽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德宗恩宠与失宠的波澜起伏。他的人生轨迹,就像划亮黑暗夜空的一颗流星,从嘉兴到长安再到忠州,在理想主义的激情抱负与现实朋党的残酷斗争中慢慢陨灭。陆贽的理想抱负和政治实践,在中唐黑暗混乱的时代未能完全施展,但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应效法践行,发扬光大。

陆贽是唐朝的贤相,也是嘉兴的先贤。嘉兴陆贽传说及相关遗存,与陆贽的修身廉正、忠于国家、心忧天下的精神一样,是嘉兴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今天值得大力宣传与弘扬。在今天的嘉兴各地,有关于陆贽的遗存很多,如市内的宣公祠(宣公书院)、宣公桥、宣公亭、宣公路、放鹤洲(传说陆贽建宅处),以及新塍能仁寺中的清末和现代碑刻(提及陆贽)、嘉善惠民曙光村的陆庄东汇老等等。《嘉兴日报》自2019年11月15日起,更是连续推出“唤醒嘉兴文化记忆”系列报道,崔泉森、陆明等地方文化学者结合史料和遗迹,提出打造陆贽文化精神的方案建议。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方案建议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有些正在成为现实。(作者冯培红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余文伟系嘉兴一中历史特级、正高级教师)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