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成王败寇”,政治与战争都是极其残酷的。也正因为如此,历史的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态度更能体现出其格局与胸襟。
纵观我国近代史,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内战,而作为两党领导人,毛主席和蒋介石对彼此的态度也一直备受瞩目。毛主席明确表示:蒋介石惦记他在大陆的房产,庐山给他养老。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历史回溯到1949年,国共内战已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一路节节败退,政权风雨飘摇,蒋介石十分狼狈。是年,蒋介石前往四川部署接下来的西南战役,在飞机上望着底下的大好河山,发出了“几无立锥之地”的喟叹。这种对于大陆的留恋与大势已去的沉痛心情溢于言表。
就在不足一月之后,蒋介石就从成都凤凰山机场仓皇起飞赴台,此后他就再也没有踏上过大陆故土。
在国共内战时期,有不少仁人志士身份特殊,也因此担负着为两党和谈穿针引线的历史使命。这其中有一位神秘的人物——曹聚仁。曹聚仁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记者和作家,抗战时期奔赴一线任战地记者,曾任多家爱国报纸主编。
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活动能力的爱国人士,曹聚仁与国共两党都有着密切接触。他本人也持中立态度,不偏不倚。在解放后更是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跑到台湾,而是到香港担任了《南洋商报》的驻港记者。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中立身份,曹聚仁成为两党和谈最合适的中间人。炮击金门不久,毛主席就在北京会见了曹聚仁。
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提到:“只要蒋氏坚定立场抵制美国,双方就可以谈合作。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中共不强迫他裁剪军队,不干涉台湾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依然照旧,给予充分的政治自由。”
图:曹聚仁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蒋介石的态度十分宽大和开放,只要台湾不跟美国搞在一起。但是,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却一直抱有疑虑。
虽然偏安于海岛台湾,度日无虞。但是对于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故乡都是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是对于年龄渐长而无法落叶归根的老人。
说到大陆,蒋介石对一个地方情有独钟,那就是庐山。这一点从他的日记中也不难看出,古人所谓触景深情,每当天气变化,或者看到杜鹃、梅花甚至常见的月亮,蒋介石总会遥想他最爱的庐山,在日记当中抒发一番思念之情。
庐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有长达十三年的时光是在庐山度过的。30年代初期蒋介石就在庐山办过军官训练团。之后,更是把庐山作为常设办公地点,召开国民党要员的秘密会议,以及接见政客和外籍人士。
1933年,蒋介石直接斥资买下英国西伊勋爵的别墅,并且根据功能需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此后他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长居庐山。1948年,更是将住所命名为“美庐”。
新中国建立后,整个庐山上的所有建筑均充公成为国家财产,改建成为了政府招待机关。
1956年10月,毛主席再次接见了曹聚仁,谈话的形式轻松亲切。当话题说到祖国统一、国共合作,毛主席表示非常理解蒋介石的“乡愁”,建议曹聚仁在大陆多转一转,尤其要到有蒋氏房产的所在地去了解一下现况。
此外,毛主席把给蒋氏的宽大政策进一步细化,形成了由一个总体大纲和四条基本原则组成的和平统一构想。
“一纲”是大前提,台湾必须回归祖国,此外的一切问题都尊重蒋介石方面的意见。
“四目”分别是:第一,台湾外交事务须统一由中央负责,其他所有军政安排等都交于蒋介石全权处理。第二,台湾所有军政相关费用,不足的由中央拨款。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尊重蒋介石的意见。第四,双方约定不搞特务那一套,互不派人进行破坏团结。
在这“一纲四目”之外,蒋介石还有什么条件或者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再做商讨。
谈话结束后曹先生就上了庐山,并住了近十天,专门拍摄“美庐”别墅的照片。之后又去了浙江奉化的蒋介石故乡。返回香港后,曹先生致信给蒋介石,同时附上了包括“美庐”别墅在内的一些照片。
信中曹先生也如实提到了庐山已经成为国家公共财产,但是又怕蒋介石会感到不高兴或者失落,又特意在信的末尾写道:“以我个人之愚见,与民共享庐山美景,也是“天下为公”的表现形式,您应该不会介意吧?”
收到这封信后,蒋介石非常高兴,并未执着庐山归公一事,而是仔细看了信中所附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别墅里面的珍贵物品依然如故,且都放在原来位置,包括宋美龄弹过的钢琴,还有餐厅餐桌上的银制餐具。
这让他感慨万千。随后委托曹先生向毛主席表达谢意。而收到回馈的毛主席也大方地明确表示:“国共两党若能第三次合作,蒋介石回归大陆故土,庐山就可以作为他的养老之地。”
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小故事,证明毛主席是真的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上。1959年在庐山参加会议期间,毛主席突然发现工作人员正打算凿除石碑上的“美庐”二字,他连忙立即制止,保留下了由蒋介石提写的这两个字。
今天如果大家去庐山旅游还可以一览其神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毛主席对于蒋介石庐山养老的极大尊重与诚意。
回到台北之后,曹聚仁就向蒋介石讲述了自己在大陆的见闻,以及毛主席对国共合作的基本态度。蒋介石也未独断专行,而是与以蒋经国、陈诚等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进行了研究讨论,在“一纲四目”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六个条件。
这其中有契合毛主席的想法的,也有与之不太一样的。第一,蒋介石仍任国民党总裁,他本人及其旧部回大陆后,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定居所在地,同时把庐山给其养老,做居住和办公所用。
台湾划为省级行政区,由蒋经国任首届省长。关于行政管理上的细节,基本与之前毛主席提出的保持一致。
台湾省如果财政上出现困难,由大陆政府拨款补助。台湾海军和空军并入人民解放军管理。陆军进行缩编,分别驻扎厦门、金门和台湾。厦门与金门进行合并,作为中央与台北的联络缓冲区。台湾现任官员的职务待遇不变。
图:蒋氏父子
曹聚仁带着这些意见和条件,往返大陆和台湾,协助国共双方进行沟通。经过不懈的努力,双方在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基本一致。
时间转眼到了1965年,毛主席在一次与曹聚仁谈话的间隙,亲笔提写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主席希望蒋介石返回故乡安度晚年的诚意与期待。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比较被动与孤立,压力山大。在国际舞台上,新中国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宽广,而台湾的活动空间则越来越窄。连美国总统、日本首相也都陆续访问大陆,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倍感压力,同时对与中共和谈有些犹疑,在这个时候主动与中共沟通,似乎有点投降和屈服的意味。
与蒋介石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不同,中共方面积极做出了一系列主动的行动举措。恢复“二·二八”在大陆的纪念活动,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在确保安全和自由的前提下,允许并欢迎台湾人员来大陆探亲访友、参观旅游。又对数百名国民党战犯和特务进行特赦,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选择——愿意回台湾或者去香港都可以,留在大陆的就安排工作。
得知这些消息的蒋介石,不由佩服毛主席作为一国领导人的胸襟之博大。但十分遗憾的是,曹聚仁先生已于72年在澳门病逝。失去了这样一位合适的沟通人选,和谈之路似乎更加漫漫。
毛主席又找到了与两党高层都交好的章士钊作为和谈人选。当时章士钊已经年逾九十,并且身患重病,但他仍然欣然接受了毛主席的委托,愿意为两岸早日统一出力。
图:章士钊与毛主席
1973年5月,章士钊飞抵香港。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走,通过个人原来的人脉关系,终于和国民党方面建立了联系。章士钊当时乐观地派人转告毛主席、周恩来:形势一片大好,最多三个月他就可以完成任务回京。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章先生毕竟年事已高,加上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于当年七月在香港抱憾离世。这次国共沟通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
虽然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国共和谈最终搁浅。但是毛主席对于蒋介石回归祖国的开放态度和广阔胸襟是始终如一的,“庐山之约”也随着历史成为了一段佳话。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