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围困 > 蒋介石 > 郑洞国 > 风筝 >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趣爱秀 2021-08-25 06:16:21 原文链接:网络

当1948年3月25日郑洞国在长春励志社大楼(现东北及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大楼),庄严宣誓就职的时候,他面对着号称十万之众的守军还是有点自信心的,尽管心情有些沉重,但却有"一线之望"。这就是蒋介石的亲口许诺,不久援军即可运来东北。试问援军安在?蒋介石曾有过一个如意的算盘:准备放弃锦州,以7个师的兵力驻守葫芦岛和锦西机场。再抽7个师由葫芦岛船运营口,并着令第五十二军前往控制营口,接应登陆。尔后,登陆部队再北上接应长春守军突围。

除此以外,长春守敌内部还有一种维系士气、神话似的流传。说什么国民党在台湾正训练着大批的美式装备新军,几个月内即将开到东北,大举反攻,只要能在长春守住半年左右,大局一定能扭转。

事实如何呢?解长春之围只不过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美梦。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既然上了马,就不能下马,长春的烂摊子再棘手,郑洞国也只好尽力而为了。他根据持久防御的作战方针,把长春分为东、西两个守备区,分别由第六十军和新编第七军防守。除沿城市边缘构筑防御工事外,在市区内,利用坚固建筑物,层层设防。并以伪满中央银行大楼(现人民银行大楼)区为中心造成核心工事。为了巩固城内秩序,郑洞国不准那些地方游杂土匪部队入城。让那些找他要粮要钱时,自称有成千上万的人马,而一经核实,不是一支队伍就有几个头、就是干脆是"光杆司令"的土匪队伍们,在城外"自生自灭"。

新编第七军与第六十军一嫡系,一地方,不但使用不同,在分界线的划分上也体现出亲与疏、信任与不信任。笔直的中正大街,作为两个守备区的防守分界线,却把街东的一大块地区划归西守备。原因是这个地区是郑洞国第一兵团指挥部所在的中正广场区周围。这地方,高大建筑物矗立,工事布局严密,不但坚固,而且便于向各个角落机动兵力,是长春核心守备地区、要害部位。置该地区于新编第七军严密控制之下。郑洞国的警卫部队也配置于此。由此可见,受重用的是新编第七军,第六十军只能承担非要害部位的防守任务。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长春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大体上两个军都作为两个梯队的配置,各以1个师(欠1个团)作为兵团的预备队。有两个反击预案:一是西北方向,以新编第七军之暂编第六十一师(欠1个团)和吉林保安第一旅于水仙路展开,向西北铁路方向反击,二是东南方向,以第六十军暂编第五十二师(欠1个团)于南岭街展开,向东北屯方向反击。在防守兵力的使用上,以2/ 3的兵力守前沿外围,以1/3的兵力守核心地区。从整个兵团到军、师、团、管、连的兵力的配置,都是2/3在前,1/3守各自的核心地区。此外,将可以参战的地方部队配置于外围,以便对我袭扰或窜入我后方进行破坏。将新兵编入主力部队,以便以老带新。地方警察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必要时,亦可参加作战。对军队的后方机关人员,也都进行了战斗编组,必要时,皆可投入战斗。

总的看,长春守敌防御作战特点有三:即核心、细胞、后三角队形。防御手段和作战思想强调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持久的防御,依靠绵密的火力机动阻止杀伤对方,而不甚注重兵力机动。整个防御体系是以各个细胞构成一个周围的防御整体,各个细胞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孤守一点,应付各方独立作战。又能相互进行火力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如对方突破一点,仅能消灭一部分细胞,不致影响整个防御体系的震动。这与防线式的、或阵地带式的防御体系,是有很大区别的。从长春守敌的兵力配置和工事构筑的布局上,就可以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因此,长春守敌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是以核心、细胞和战斗队形后三角等三种形式相结合的组成体。以若干核心点(也就是细胞)构成核心区,使层层核心守备的区和点,都成为易守难攻的硬钉子,以利持久防御作战。这种防御体系,无疑是针对我军攻坚战特点而采取的对策。

按照长春自然地形以及坚固建筑物的分布条件看,敌东西两个守备区的6个师的防御地区内,均有各自的核心。如暂二十一师以东荣区为守备中心;暂五十二师以成功银行为守备核心,暂六十一师以伪经济、司法部大楼为守备核心等。其各团,也均有防守核心区和点。中正广场地域,为兵团最后的防守核心。因为是郑洞国兵团指挥部所在地,工事最坚,兵办配备也最强。上述核心守备地区和点,均控制一个以上的、能俯瞰面积较广的高大建筑物。既便于观察,又能依托发扬绵密的火力,控制全区。因而,几乎每一幢坚固的建筑物,均有1个连以上的兵力防守。从兵力使用上来看,多以弱的部队守备外围,而防守核心地区的部队,多为战斗力较强的主力。如中正广场地区的全市守备核心,即由新编第三十八师和郑洞国的警卫队防守。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从阵地编成到每一个防御核心细胞的工事构筑,都考虑到独立作战的本能。工事构筑多为据点式的核心工事及碉堡群。都有一个较坚固的建筑物或母堡作为守备核心。周围绕以子堡及一般土木工事。母堡与子堡之间,连以掩盖的交通壕及伪装等,形成可守、可退,伸缩性较强的战斗据点。碉堡内通常设有电话、电灯、炉灶、压水井、住宿的床位以及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烧柴。从而形成几乎每一个碉堡都是一个细胞,若干个细胞构成整体,而每个细胞又都可以各自为战的防御体系。

这种细胞(据点)式的防御体系的构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班或小组固守闭锁式的碉堡,形成基层之细胞;二是由排连守碉堡群,碉堡群是中间以永久或半永久性的碉堡(也可能是坚固的建筑物)为核心,周围伸出若干个子堡形成的;三是营(连)通常以1至3个碉堡群构成据点工事;四是各师(团)分为2至3个守备区,五是兵团以第六十军守备东城,新编第七军守备西城;六是环城阵地及外围各据点均以天然障碍及人工制造的副防御物(如伊通河,外壕、地雷、绊索、铁丝网、铁管障碍等)环绕起来,构成大小细胞之外的屏障。

结合各据点的工事构筑,重视发挥隐蔽的侧射和斜射火力。配置在前2/ 3的兵力,可随时得到配置在后的1/3的兵力的策应。如我只从一面攻击,仅能打击其2/3的兵力,其另1/3的兵力,可随时机动策应。若我进行两面以上的攻击或分割包围,即可使敌陷于各方应付,易于被我各个歼灭。但敌人还可能得到友邻据点的火力支援。因此,敌人的这一着,最有利于抗击穿插能力较弱的对手。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此外,敌人还注重了副防御设施,据点前及外围均设有铁丝网和宽3米深2米的外壕,壕内还设有纵射火力点。因而,长春的设防,曾受到卫立煌的重视。1948年4月,卫立煌曾亲赴长春视察,并指示要结合设防工事,进行一次全面训练,还要增加副防御设施等。由此可见,宣称长春设防"坚冠全国",并非完全吹嘘。如前所述,远在日寇占领时,为了对抗苏联红军,即结合市政建设,构筑了大量的着眼于军事上需要的设施。1946年5月,新编第六军占据长春后,即构筑了若干野战工事。是年秋,新编第六军他调,新编第一军接防后,又增修半永久性高低姿碉堡70余个,大部分布于前沿。1947年秋季攻势,我军攻打四平后,长敌也为之震动,又急修永久性高低姿碉堡60余个,也大部分布于前沿。1948年3月,六十军逃至长春后,又增修野战工事与土木工事。我军开始围困长春,敌于慌忙紧迫之中,以增修前沿工事为主,并加修与加强纵深防御体系。由于材料缺乏,仅增筑了30余个小型永久性碉堡;而普通地堡构筑数量颇大,多密布于阵地前沿、市街两侧、院角、广场周围和公园里。这些分期分批的工事构筑,可谓多得无法统计,仅就长敌工事分布图上标定的,半永久性以上的碉堡,就有360余个之多。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前出外围的6个据点。土木建筑的地堡数字,无法统计,更不要说野战工事及副防御设施了。人力物力消耗之大是非常惊人的!

堡与堡之间隙,一般为50-100米。通常以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碉堡为母堡,周围环绕3-5个地堡作为它的火力连接点和子堡,形成一个碉堡群,构成火网封锁街道,消灭死角。另外,前沿阵地的副防御设施也很复杂。在外壕两侧一般设有两道铁丝网,外壕外设有地雷、绊索、钢筋、鹿砦、陷坑等等。前沿副防御纵深通常为40-60米,如从碉堡算起,则在100米左右。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长春守敌对工事构筑,不但计划周密,而且施工的管理原则与采取的方法步骤都十分严谨。首先是施工的原则,以确保持久固守长春为目的,以市区为中心、市郊为外围构成永久性工事与坚固建筑物相结合的主阵地,力求歼敌于阵地前。阵地的选择,着眼于节省兵力,控制要点,并与星罗棋布之半永久性工事、野战工事相连接,与核心阵地相协同。其次是工事构筑的位置,自北郊现公路沿赛马场(现称跳伞塔)、民族广场、南岭及南岭小学之线,摘要构筑,其重点置于西南面。构筑步骤,由外围向核心陆续增修。并侧重南岭小学以北地区,使其具有高度独立持久作战能力,能向四周发扬火力,严密伪装。三是施工的组织领导,先由主要幕僚选点,再由各主官亲赴现场决定。由警备司令部(现省委大楼院内)、长春市政府、长春市参议会派员与长春市的建筑工程师们合作,组成长春特种工程委员会,按定点的位置与要求,向长春市各民营建筑公司招标负责施工。战术方面,由警备司令部赴现场督导;技术方面,由特种工程委员会负责。四是使用材料的来源,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再广泛搜集水泥,主要建材上级批发,不足部分由工委会采购,所需价款由上级拨发。

除土木工事外,主要工事是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碉堡。永久性碉堡的构筑材料,全部为钢筋水泥整体打筑。常见规格墙厚0.7米,内径5米。大部筑于前沿起伏地形和市区街口。有高低两种,通常入地2米,露出地面的高度不等,依据地形而定。射孔的设置,取决于碉堡突出地面高度或一层或两层,每层射孔4-6个,底层射孔距地面0.7米。大型永久性碉堡以1个排防守,配轻机枪3挺,重机枪1挺,堡外设有六O炮阵地。半永久性碉堡,建材为砖砌外涂水泥,壁厚1米,内径3米,高达6米。射孔两层,每堡可容10人。配轻机枪或重机枪1挺。普通地堡为土木建筑,多用于前沿阵地与外围据点,坚固建筑物及核心工事的周围。每堡可容4-6人,配轻机或重机1挺。这种地堡,坚固程度虽弱,但利于伪装,不易发现。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长春守敌除大量增修工事外,将原伪满时期日寇构筑的较为特殊的工事和坚固的建筑物,加以利用。如中山公园门外东北角之大碉堡,有3条坑道分别通往火车站、警备司令部、国民党空军司令部。松北联中(伪宫内府)有两个大碉堡,也有3条坑道。民权公园东北角之大地堡,可容30余人……这种可利用的设施,多不胜数。伪满中央银行、伪国务院、新帝宫、经济部等等,都是全钢筋水泥花岗岩建筑物;还有一些钢筋水泥砖石棍建的建筑物。经过修改后,与市街广场之工事相结合,构成交叉火网,形成集团工事,作为纵深核心之守备点。

从兵力上看,虽号称十万之众,但直接参战者,不过80 000左右。其中踞守在主阵地以内的主力部队,约有63 000人,主阵地周围全长33.6公里,如把阵地上的国民党军官兵都摆在前沿上,平均每公里正面有1878人。

主要重火器,计有:新编第七军两个重榴炮连,炮8门,新编第三十八师和第六十军,各有1个山炮营,共30门左右;此外,化学迫击炮8门,八一迫击炮27门,八二迫击炮82门,六O炮377门,总计530门左右。共有重机枪262挺,轻机枪1507挺。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对炮兵的使用:两个重炮连配置在平伦路以北之中山公园内,两个山炮营分别配置在民权公园(现新民公园)西侧和中山公园以南、交通银行以北地区,炮兵火力计划和区分任务的办法也较为细致:将长春市区及火力能控制的郊区,以中正广场为中心,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划为A、B、C、D4个区。每区分为10 x 10等方格100个,每一方格为2 500平方米。将各种火炮按不同射程和配置位置进行分工,以图达到置长青全部于炮兵火力控制之下。主阵地内,平均每0.9平方公里内有八二迫击炮口径以上的炮1门,每0.7平方公里内有重机枪1挺,每0.3平方公里内有轻机枪1挺。

工事"坚冠全国"了,粮食就成了能否做到"固守待援"的关键。在我尚未合围之前,抢购军粮为长春守军的紧要任务。5月份出击小合隆抢粮未遂受挫后,郑洞国即一面令各军自行抢购;一面责成吉林省的粮政局和长春市的田粮管理处代为筹划。经多管齐下,近50天的搜刮和抢购,得到约300万斤粮食。新编第七军原驻长春,积储了一点粮食;第六十军和吉林保安旅则现购现吃。为了摸底,4月中旬进行了一次户口清查和余粮登记。据称,按当时所统计的市内食口数和存粮数计算,全部存粮,只能吃到7月底,到8月就无粮可吃了。郑洞国说,"当时,最使我头疼的是粮食问题"。大房身机场被我军占领之后,粮源彻底断绝了。新编第七军和第六十军的6个师长联名打电报给蒋介石,诉说困守长春的艰苦状况,请求速派大军赴援。蒋介石在庐山给各师长复电说:"我对你们及部下士兵如兄弟子侄一般,我没有一刻忘记你们的困难。但是,如不准备好,赴援部队会在途中被歼的。希望你们艰苦卓绝,支持到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蒋介石,对长春还没有收回"待援"的许诺,只是强调还没"准备好",因而要求他的部下在援军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支持到底"。

可是,就在这同时,蒋介石又发电给郑洞国,令他把长春城市人民的一切物资粮食完全收归公有,不许私人买卖,由政府计口授粮,按人计日分配。从此,国民党在长春奉行的杀民养军政策开始出笼。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为了充实兵员,东北"剿总"下令吉林师管区加紧征兵。吉林师管区司令李寓春把从解放区流入长春"难民收容所"的一些青年和从吉林逃来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当地的地痞流氓网罗起来,组成"志愿兵团"。居然有七八千人,交给了新编第七军和第六十军。可是,好多人被退了回来,因为有些人年龄和身体都不合格,许多人还有嗜好和不良习惯。同时,郑洞国还下令要全力组织应战,由长春警备司令部统一指挥宪兵、警察和各个自卫民众团体,会同省、市政府,维持市内治安,防止所谓的意外事件。

长敌企图达到"固守"目的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强化庞大的特务组织镇压人民的反抗。同时,还制定了情报汇集计划,远及四平以北,吉林及松花江南北两岸。并在长春市外围25公里以内,区分各部队区域,派出坐探,搜集我军事情报。

围困长春,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郑洞国哀叹:断了线的风筝

而且,还要利用"待机出击"收复已为我解放了的长春周围各县。吉林省政府秘书长崔垂言,拟定各县《军政指导员办公处组织通则》,向解放区永吉、九台、德惠、怀德、农安、磐石、桦甸、伊通,双阳等县,各派出1名军政指导员。他们的职责是组织流亡政府,联络各县地主土匪武装,对解放区进行袭击的骚乱,在正规军出击时,配合行动。此外,还把榆树、舒兰、扶余等县划为吉北区,设"吉北区军政指导员办事处",委国民党省党部CC分子孟庆涛为指导员。

郑洞国对蒋介石是尽职尽责的。按理,国民党军在长春有如此能干的守城主帅,佐以那么多的将领,凭借着第一流的现代化设防,指挥着美械装备训练有素的十万精兵,是应该稳操胜券的。遗憾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失道寡助的不义之师,必然是穷途末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复灭的命运。不久,我军主力转战北宁线、冀热辽一带,蒋介石、卫立煌首尾难顾,自身尚且难保,何以援长春之急?于是,长春这座孤城,的确像郑洞国哀叹的那样,成了"断了线的风筝",飘泊未卜了。且莫说"相机出击","待援"也绝了希望。只落得援兵无望,出击必亡,"坚冠全国"的设防,到成了天下第一的牢笼,真的圈在里面出不来了,惟有挣扎着等待末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