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盘点 > 宣宗 > 皇帝 >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趣爱秀 2021-08-24 21:10:07 原文链接:网络

圣善周闻曰宣,庙号“宣宗”的皇帝,一般都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达到盛世。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中,庙号宣宗的皇帝仅有四位,而这其中在我看来只有两位真正配得上“宣”字。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第一位唐宣宗李忱。唐宣宗继位前后,环境非常恶劣,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大唐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时期。为了自保唐宣宗登基之前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

“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

登基后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还用了极短的时间将唐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李忱在位时,还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李忱虽然宽仁爱人,但用法极严格,严明法度。尤其对于身边的人,李忱更是严禁他们干预朝政。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唐宣宗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呼李忱为“小太宗”。

李忱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李忱在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但是唐宣宗在位时间太短,后继之君多昏庸,唐朝经历了短暂的中兴,迅速陷入藩镇割据的境地,宣宗死后仅仅不到50年,大唐便灭亡了。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第二位金宣宗完颜珣。金宣宗“有励精图治之志。迹其勤政忧民,中兴之业盖可期也”,但是他性格多疑,懦弱无能。公元1214年,蒙古大军围城,金宣宗慌忙向蒙古求和,并且开始迁都。金宣宗的这一举动,极大动摇了人心。朝中投降派将领和受金压迫的契丹、汉军吏和地主土豪,纷纷叛金降蒙。成吉思汗从降蒙的金朝将士那里得知宣宗南逃的消息,看清了金朝的腐败无能。贞祐三年(1215年)初,蒙军再次兵临中都城下,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中都被蒙古军攻陷。

迁都之后,又因为岁币的问题不顾蒙古这个强敌,反而转过身去攻打南宋,结果金军大败,从此以后,宋朝一扫昔日对金兵的“畏战”、“怯战”心理,双方又撕破了脸皮,你攻我杀,你退我攻,宋金“和平”完全成为“过去式”。

金宣宗死后仅仅10年,金国就被蒙古所灭。金国的灭亡,金宣宗要负很大的责任,实在当不起宣宗的庙号。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第三位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登基时天下基本太平,该折腾的,前面朱棣已经折腾完了,大兴土木,大举用兵,都由朱棣完成,他接手的是一个内无耗大工程,外无致命边患的帝国。而且其父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已经开始实行,他只要曹随萧规,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当时国内主要的问题是朱棣多年折腾,国家已经是超负荷,且有一个虎视眈眈的二叔在随时准备夺位,藩王问题是一个定时炸弹。不过朱瞻基的二叔造反跟闹着一样,朱瞻基亲征,还没怎么打就投降了,之后将自己的二叔扣到铜缸里,活活烤死。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朱瞻基在位时继承先祖的事业,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于谦、张辅等一批贤臣,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统治的十一年间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

但是他在任内犯了一个大错,他为了制衡日益强大的文官集团的力量,提高了宦官的权力,为以后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此外他热衷于逗蛐蛐,故有“蛐蛐皇帝”之称,不过瑕不掩瑜。他去世后,明朝开始走下坡路。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第四位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是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他虽然生活节俭,甚至穿的衣服都打有补丁,但是他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他虽然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是并没有止住清朝下滑的趋势,对于“宣宗”的庙号是有很大水分的。

中兴之主,盘点历史上的“宣宗”皇帝

整个封建王朝,在我看来真正配得上“宣宗”的只有唐宣宗和明宣宗两位,只是很可惜,这两位有所作为的君主寿命太短。唐宣宗在位13年,死后不到50年大唐便烟消云散;明宣宗在位仅仅10年,死后少年天子继位,北征蒙古,土木堡大败,皇帝被俘,50余万精锐和众多勋贵将领战死,“仁宣之治”积攒下来的家底一战而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