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衰落,寒门庶族的兴起

趣爱秀 2021-08-24 11:20:28 原文链接:网络
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衰落,寒门庶族的兴起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77,《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20(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明明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却为何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看看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可以了。

因此,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看问题,中国纠错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门阀制度在魏晋之际形成,东晋达到鼎盛,东晋末开始衰落,南朝以后士族地位继续下降。

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一是社会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给了门阀大族以沉重的打击,梁末侯景之乱中,许多门阀士族在战乱中死亡。

二是江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寒门的地位,促使寒门势力的兴起。

三是门阀士族自身越来越腐朽。门阀士族凭借他们的高贵出身,就可以独享优越的政治地位,而不必有真才实学,这就必然造成他们腐朽无能。

01、门阀士族陨落之必然

南朝的门阀士族不学无术,对社会实际完全无知,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有巨大的经济收入,而当时社会条件又不能扩大再生产;商品中的奢侈品又主要以他们为对象,这就必然造成他们生活上追求奢侈和享乐。

首先,门阀士族非常重视修订家谱、族谱,即把祖先的世系源流,上代都做过哪些大官,明确记载下来,这是他们高贵身份的凭据。

有了谱牒,可防假冒。宋齐以后政府专门设立谱局,找一些精通家谱、族谱的人任职。谱牒学一时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称为"谱学”。

其次,门阀士族严格选择通婚对象。南北朝评定门第的标准是婚与宦。在封建社会,通婚联姻是和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联系在一起的。士族总是在士族圈子中通婚,以防士庶混淆。

再次,士族要严格区别官职中清浊。区别门第标准中的“宦”, 不仅是指其祖先和本人官职的高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官职的清、浊,特别是出身官的清、浊。

九品中正制中一条界线是上品和下品,官职上的分别则是清官和浊官。所谓清官就是“职闲廪重”,即待遇好、事情少的官位,这是专为门阀士族保留的职位,如士族入门的阶梯秘书郎、著作郎,以及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宰辅中的文职等等。

高门子弟,向来只当清官,不当浊官。梁时流行一句谚语:“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意思是,士族子弟只要到了坐在车上掉不下来的年龄,就可当著作郎,只要会写几句“身体如何”的客套话,就可当秘书郎。

有的浊官虽然品级比清官高,士族也决不愿当,因为这要失去他们的士族身份。

士族把清官当作自己的禁脔,决不让庶族寒门插进来。

最后,士族在生活方式上也处处强调士庶的区别。不仅车服异制,甚至不能同坐交往。刘宋士族张敷为正员中书郎,庶族出身的中书舍人秋当、周纠与他是同僚,二人商量去拜访一次。

周纠说:“他倘若不招待我们,我们会很难堪,不如不去。”

秋当说:“我们也已经有相当地位了,既是同事,随便坐坐总可以。”

这样,两人决定去看张敷。进了张家,两人正要入座,张敷见了,忙呼左右 说:“快把我的座移开。”表示不愿意和寒人共坐。秋当、周纠感到很窘,只得退出。

宋孝武帝的舅舅路庆之出身寒微,有一次他的孙子路琼之去拜访名门望族王僧达。王故意奚落他,问道:“过去我家里有个养马的仆役路庆之,是你家的什么人?”后又叫左右把路琼之坐过的床烧掉。

路琼之把这件事告诉孝武帝,孝武帝却说:"琼之年少不懂事,没有事何必到王家去,自讨没趣。”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庶族势力渐渐发展起来,士族地位已经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正是“旧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士族高门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衰落,寒门庶族的兴起

02、“能干活”的寒门庶族

南朝门阀士族衰落的过程,也就是寒人兴起的过程。

寒人,又称寒族、寒门、寒士,庶族、素族,都是不属于士族范围的地主阶级中没有身份、特权的一部分。

南朝寒人的兴起是有其经济原因的。这时由于江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商人、高利贷者富裕起来,自耕农中也有一部分人上升为新的地主,再加上原来的地方豪强,所有这些人就构成了寒人地主的主要成分。

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出身寒门的。刘裕“起自布衣”,他的孙子刘骏称他为“田舍公"。萧道成临死前说,“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梁武帝与萧道成同出兰陵萧氏。陈霸先“其本甚微"。

这些皇帝都需要加强皇权。但是皇帝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处理那么多日常政务,就要有人帮助办理。世家大族都鄙薄实际事务,也根本没有能力办理,于是皇帝就委任给寒人地主。寒人地位低,便于使唤,"皆可鞭仗肃督”;又做官心切,竭力卖命于事。

所以,南朝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的一个特点,就是皇权与寒门相结合,来巩固统治。

南朝寒人的兴起参与政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寒人担任中书舍人、中书通事舍人,掌握机要。东汉以来,尚书台权重。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是行政执行机关,而比它更接近皇帝的中书监令专管机密,成为实际的宰相。到南朝宋孝武帝时,中书监令的大权又旁落到中书舍人或中书通事舍人手中。

中书舍人本是中书省下属官吏,地位并不高,晋时位居九品,但由于它能递入奏文,出宣诏命,参与决策,因而权力越来越大,成为重要职务。宋文帝初年,寒人出身的秋当、周纠为中书通事舍人,并管要务,地位开始重要。孝武帝时开始把国家的机密要务转到了中书舍人手里。

二是寒人掌握军事。起初,北府兵一直为世家大族掌握,孙恩起义杀了谢琰后,北府兵大权落到寒人手中。刘裕就是从北府兵出身而后飞黄腾达的。南朝的一些将帅功臣,亦大多出自寒人。如宋之檀道济、到彦之、沈庆之;齐之陈显达、崔慧景;梁之吕僧珍、冯道根;陈之侯安都、吴明彻等都是。

南朝建康城中有一支不小的禁卫军,由制局监控制,权力相当大。在谋杀前废帝的宫廷政变中,制监朱幼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制局监往往由寒人掌握,齐吕文度控制制局监,掌握殿内及外镇的发兵权,权势极重;本来掌管禁卫军的领军将军成了虚位。

边镇是武力集中之处,由于世家大族都不愿去,梁陈时,在外边做镇守、领大军的都是寒人,如陈伯之、邓元超等。

三是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地方军权。宋、齐都普遍设立典签,监督出任各镇的宗室和各州刺史。典签本来是地方上管理文书的小官,类似后来的文书管理员。宋孝武帝后,这个职务突然重要起来,齐以后被称为典签帅、签帅或主帅,实际上成为君主控制诸王的工具,“威行州部,权重蕃君”。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写了一部《二十二史札记》,他从南朝政治历史中,得出了两条:“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齐制典签之权太重"。这两条反映出南朝政治历史中的重要变化。

虽然南朝寒人兴起,但是门阀士族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门阀士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则是到了唐宋以后。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168 购买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