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制度 >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趣爱秀 2021-08-23 15:39:10 原文链接:网络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玉楼春》这部剧是以明朝嘉靖年间为时代背景,演员妆束淡雅,服饰和头饰考究,干净利索,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开播以来受到不少好评。人物的服饰在颜色上出现最多的是大红色,上至君王大臣,下至百姓。剧中人物的衣服更是多彩多样,更有提到过大户人家的小姐太太,衣服都穿最新款,基本上每套穿一两次就丢掉,很是奢华浪费。

然而,在嘉靖以前,太祖至成祖时期的等级是极为森严的,穿衣和吃饭用的餐具都是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不能出格,否则就要定罪。罪名可按服饰穿错和滥用餐具的严重程度,或杖责、或坐牢,甚至脑袋搬家。

明朝初期有这样严格的规定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吃不饱穿不暧,当过叫花讨过饭,知道一饭一茶都来之不易。当了皇帝以后,开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还需要建设,天下百姓也都期盼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也不敢掉以轻心,处处提倡节约,自己的龙袍穿旧了也不愿意换新的。他认为,节俭不仅仅是良好的习惯,更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

太祖后的成祖也继承了朱元璋的节俭。有一次早朝,成祖抬手就露出破了袖口的内衣,几次塞进去又露出来,自己都忍不住讪笑。臣子趁机进言,皇上的陋衣可弃也,不必这般苛待自己。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成祖听后说道:“朕拥有四海,不要说换一件衣裳,将北京城换一番颜色又有何难?然而诸位必须明白,历朝历代亡于何处?奢靡矣!”因此,在洪武、永乐两朝,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将穿衣打扮纳入了律法,并且有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

不同阶层、不同年纪的人穿不同款式和不同颜色的衣服,决不可以乱穿,万一穿错是要制罪的。明太祖这样煞费苦心地制定这样一板一眼的规矩,也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情,不要盲目攀比。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明朝的穿衣制度和变化。

1、说头饰

洪武初年,平民头上戴一种用黑色纱罗所制的软帽,四四方方,不戴时可以方便折叠收纳,名曰“四方巾”。据说这种四角方巾最早是元末文人杨维祯戴的款式,明定中原后,朱元璋见到这位大文人时,发现他戴的帽子儒雅大方,很显文人的气质,便问此帽叫什么名字。杨维祯答道:“我皇平定四方,及有中国,此谓四方平定巾也。”朱元璋很是高兴,下令推行。

虽然推行了四方巾,但平民不管是多富有,所戴的四方巾是不允许镶金、玉、琥珀等贵重饰品的,只能用香木,最多也只能镶水晶,而且帽子还不许有顶。斗笠和蒲笠也只能农夫戴,不从事农业的禁止戴,否则算犯法。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明朝服饰

《明史.舆服志》中这样记载:教坊司(官家J院)的伶人着绿色常服戴绿色巾,来区别士庶的衣服。教坊司的妇人不许戴帽子穿褙子。乐人(民间歌J)不准用明绿、桃红、玉色、水红和茶褐色。

在明朝的法律中,为了与普通民妇区分,教坊司的乐艺女子,戴青顶巾,系红绿褡裢;乐妓戴明角冠,皂色褙子;乐妓的家属只能穿毛猪皮鞋,男子一律只能戴绿巾,上街只能靠街道边走,不准走中间。

头顶绿巾也可以说是戴绿帽子,不知道明朝人的绿帽子和现代人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各位知道吗?

明朝太祖至正德年间是过渡和发展的时期,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不太富裕,民风也比较纯朴。在明正德之后,商业渐渐发展起来经济也逐渐繁荣,对商人和平民的约束也渐渐淡了。人民生活富足,吃饭穿衣也要求提高档次,对原有的款式已经不再满足。就连头饰也出现了多样变化,跟风和追求时尚越来越普遍化。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明代普通百姓服饰

就拿万历朝来说吧,有位名士叫陈继儒,号眉公,善于诗文,是吴派四大家之一。《小窗幽记》便出自他之手,与《菜根谭》和《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眉公是一个极潇洒的人,当时的百姓除了戴方巾外,还有晋巾、唐巾、宋巾和东坡巾等。眉公都看不上这些巾,自创新款另立时尚,他用两根绢带束发,走路时飘逸风雅,把读书的气质显得更加超凡脱俗。大家见了都觉得是神仙打扮,纷纷效仿,取其名为“眉公巾”。然而满大街戴 “眉公巾”都还不过瘾,干脃把这冠名成商标,街上的店铺到处可见“眉公”二字。吃的叫“眉公糕”、坐的叫“眉公椅”,甚至是夜壶也用“眉公”为商标。

这种风气打开以后,头饰这种必戴之物单是一块方巾或两根飘带已经不能让人满足。于是,又在巾环上嵌玉器或者玉环,来增加别致的效果。

可见古人追求时尚和跟风之气不比现代人逊色。

2、说衣服

在明初期,平民的衣服允许用绸、纱、绢和布来制作,以盘领为主要款式,颜色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和明黄,可以用赭色、青色和蓝色。但是商人与娼妓同等,只许用绢和布。如果一户人家有一个人从商,全家都不得用绸和纱上等衣料的衣裳,在寒冬季节也不允许穿貂裘。

除了衣服颜色和布料有规定外,尺寸也有明确规定:袖子要宽大,袖桩长一尺,袖口五寸,袖子必须比长于六寸。衣长要离地五寸,多一寸少一寸都不可以。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唐朝女子服饰

如果是儒士和生员的衣服又有另外的规定,太祖亲自为生员定了襕衫,戴四方平定巾,可戴大帽。士子与官吏的平常服饰没有什么不同。

所谓襕衫最早出现在唐朝,流行于宋朝,在《宋史.舆服志》里这样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服之。”明朝传承了宋朝和唐朝服饰的特点,改用玉色的布绢所制,后来又改成青色,衣长离地一寸。如果短一寸把鞋子露出来就算违法。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唐朝男子服饰

以上是平民男子的服饰,而平民妻女的服饰相对比较丰富一些。有衫、袄、霞帔、褙子、无袖对襟褙子、裙子等。同男人服装一样,基本也是仿制唐宋时期的风格,一般为右衽(右边开襟)。不允许绣金,大红、鸦青和黄色这些鲜明的颜色,腰带只能用蓝色绢布。首饰可以用银,不得镀金,不得戴宝石等贵重饰品。在出嫁和未出嫁的穿戴都要不同的样式,年轻和年长的婢女,也要穿不同的服饰。

可以看出,明朝平定中原后,其实是恢复了汉制,衣服也沿袭了传统的汉服款式,只是在唐和宋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修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样一板一眼的规定慢慢被推翻,自由平等的良好风气打开。普通平民的衣服也开始描龙绣凤,颜色也由原来的素色变成了大红大紫,条件好的人家也开始穿上了绫罗绸缎。女子的首饰可以穿金戴银,镶饰金玉翡翠,走在街上吏庶已分不清了。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宋朝服饰

明朝人最流行的是红色,上至官民下至百姓,无不穿大红袍。满大街都是红色也没有什么新意了,看得人视觉疲劳,于是又开始改良。在衣服上绣上寓意富贵的花朵和彩绘或是百子,以色彩越艳丽越为招摇。男男女女都是大红大绿,描荷绣菊,以颜色丰富为荣耀。大街上一个个争奇斗艳,穿着一个比一个讲究。

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更是对衣服讲究到了穷奢极欲的地步。有一次宴请宾客,张居正一边在饭桌上吃饭,一边让仆人给他梳理鬓发,一顿饭的光景,来来回回换了四套衣服。据说他自己就有五个大衣橱,每有宾客来,必穿得与客人衣服相配,否则不出去见客。

3、说靴子

好衣服就要配好靴子,衣服有不同款式,靴子也是如此。在明代书法家顾起元所著的《客座赘语》中就有记载明后期鞋履的变化,“足之所履,昔惟云履、素履,无它异式。今则有方头、短脸、球鞋、罗汉屐、僧鞋,其跟益务为浅薄,至拖而后成步。其色则红、紫、黄、绿,无所不有。”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仿明朝靴子

在明朝前期的鞋子没有太多款式,到了后期,款式不但多,而且颜色也多。明士子穿的鞋履除了要绣金线,用皮和绸缎等上好面料外,用途也多样化。儒生穿高筒靴,靴底用粉或白色,靴筒用细线密密的绣方格纹,里面还有夹层,可以用来存放名贴和书信等。

女子有一种鞋相当于现在的厚底鞋,可以增高。鞋面用绸缎配金丝绣制,特别华丽。底高三寸,鞋底窄小,女子穿在脚上给走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摇摇晃晃的,下脚时需要慢慢放,不然会崴脚,所以取名晚下。

还有把雨雪天穿的钉靴经过改良,把鞋底短而钝的铁钉换成铁片,走起路来嗒嗒直响,像马蹄,又耐磨又引人瞩目,真是一举两得。

明朝人拉风的事情举不胜举,在此也只能用一个“服”字来表述。

结语

明朝的服饰由当初的节俭到后来的奢华,变化之大之丰富,主要是由初期的时代和制度决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而所有人都是向往自由和平等的,谁也不愿意因为职业而让衣服给贴上标签,更不希望被歧视,连穿衣服也失去自由。

谁都有爱美的权利,也有追求时尚的资格,但凡条令过多,一旦不适应时代趋势早晚会成为摆设,最终被推翻。但过于奢靡攀比也只是一种浮华,穿衣最先讲究合身舒适、得体即可。什么事情都做到不要过度,适可而止为最好。

你不知道的明朝穿衣制度,明文规定写进法律穿错要受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