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一钱太守 > 有教无类 > 辛弃疾 >

历史故事之一钱太守刘宠、有教无类及辛弃疾生擒叛徒

趣爱秀 2021-08-23 13:29:08 原文链接:网络

我们常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评价一位官员的勤政廉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今天,咱们讲的是汉代的一个官员,他被老百姓称为一钱太守,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他爱财、一个钱也不放过,还是在老百姓心中他一钱不值呢?我们来听一听今天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官员叫刘宠,当时他担任会稽郡、也就是今天浙江绍兴市的太守,后来因为政绩出色,朝廷召他入京做官,可临行前,他却被当地的百姓拦着不让走,只见、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拿着钱,与刘宠是推来推去,有的老人还伤心地哭泣不止,这刘宠和老百姓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啊,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会稽郡下山阴县的老农,是从离城几十里的山乡特地赶来为刘宠送行的,他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百个铜钱要送给刘宠,老人们说自从您到任以后减轻了我们的赋税,我们的生活是一点点地就好了起来,听说您要离任,我们要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情啊。说罢,他们把手中的一百个铜钱塞给刘宠要他收下,眼看着乡亲们一再坚持,几番推却后,刘宠没办法,就从老人的手中收了一个钱,在老百姓的千恩万谢中他就离开了,离开以后,刘宠就想这钱我也不能据为己有啊,当他走到会稽郡边上就偷偷地把钱扔进了江中,从此以后,老百姓感念刘宠的清廉,称他为“一钱太守”。原来,这“一钱太守”不是说刘宠在老百姓心中只值一钱,而是赞颂他清正廉洁,严格自律。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以后,就更为清澈了,人们给它取名为“钱清江”,还在岸边盖了一座亭子,叫作“一钱亭”纪念刘宠,我们看,之所以老百姓爱戴刘宠是有着多重理由的,接受这一钱表明他体察民心顺应民意;把钱抛入江中则是坚持原则。有原则又不固执,刘宠这个人确实是有情怀、有智慧。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有教无类”,这个“有教无类”“无类”是什么意思呢,两种意思一种是“类”是指身份和等级,因为孔夫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有贵族、有平民这样一个时代,那么这个时代贵族和平民的差异非常明显,而且差异巨大,那么这个“无类”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分、不分这个人品格好我就收、学习好我就收、不分这个。

有一个故事,记载在《荀子》里边,当时有一个人叫南郭惠子,他问子贡,闹子贡什么呢,就是关于孔夫子招收学生,说你们的老师为什么招收学生那么“杂”,这个“杂”就是指有些人身份很低贱,有些人成绩也不好、甚至品格都不好,有文献说有些人是牙行(中介)出身,就是在市场上做牙行(中介),那么说这是门庭太杂,这也是当时因为孔子办私学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他的一个质疑,你们招这些个按我们今天的话说乱七八糟的人这如何是好,你们是办教育吗?子贡说:“医院大,病人就多,不但人数多,病的种类很多,也就是病的疑难杂症都来,还有就是大的弓箭修理场,要矫正这些歪七扭八的这种弓箭、那么越是大的弓箭修理场歪七扭八的这种弓箭越多,可是经过孔夫子、经过老师的一番教诲、一番修正,这些病人可以作为一个健康人回到社会,弓箭可以作为一个正常的工具回到社会加以使用,说我们“杂"不是我们的优点吗,所以孔子办教育,门庭所以杂,他背后有一个思想的支撑,就是人生来一切平等,所谓英雄不论出身、好汉不论背景,这是我们民间说的,那么这样一种思他把它用于教育上,这对我们当今教育是有启示意义的,那就是我们真正的办教育,就是一种平民精神的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由没文化到有文化,由没知识到有知识,从没品格到有品格,或者说低品格向高品格上升,这就是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是词中之龙,可是您可能不知道辛弃疾其实还是一位建功立业的抗金将领。那么辛弃疾是怎么在词人和军人之间转换身份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他生擒叛徒的故事。

公元1161年,辛弃疾21岁,为了反抗金朝的统治,他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第二年辛弃疾和同伴刚刚完成了义军归附朝廷的任务,不料,在经过海州的时候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义军首领耿京被人杀害了,那么杀害耿京的是金人吗,不是,而是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他贪图金人的赏赐把耿京给杀害了,这一下义军可称得上是群龙无首了,眼看一片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悲愤交加的辛弃疾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对随从的士兵高呼道:我们是奉耿京主帅之命来归顺朝廷的,现在发生了变故,我们拿什么去面对朝廷呢,说完就带领50名手下趁夜潜进五万人的金军大营,在突击到张安国所在的营帐,这时张安国正与金军主帅喝酒庆祝,眼见辛弃疾从天而降,顿时目瞪口呆,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生擒张安国,将其擒上马背,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将张安国送至南宋的朝堂,这就是辛弃疾,一个能文能武的超级英雄,一位军中之龙,一位华夏儒将的典型,可是后来,随着南宋的节节败退和投降派的主政,辛弃疾的抗金愿望始终无法在战场上实现,只能将一腔悲愤诉诸诗篇,最终树立了词史上的丰碑,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词中始终饱含着爱国主义的豪迈声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