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诵读诗歌,读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知道这是一首怀古诗,是概括物是人非,人生多变,荣华富贵是会变没了的。恰如红楼梦《好了歌》所说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吧?
到前几年儿子读到这首诗,问我“王谢”是谁时,记得当时我说是谢安和王羲之。后来想想,这样说不准确,应该是谢安家族和王羲之家族,因为,王氏家族当初成名还不是因为王羲之,而是他的堂伯父王导。
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权大了,不听皇帝管束了,但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王敦叛乱终败。不久,王导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说的就是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饮宴。座中周顗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于是在座的宾客都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此成语故事,把王导见识不凡,鹤立鸡群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太常谢裒之子、镇西将军谢尚的从弟。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 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
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让弟弟谢石统领他的侄儿谢玄,他的儿子谢琰等将领并军队迎敌。经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少胜多著名的“淝水之战”,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能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王室利益。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当代历史学家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边上的乌衣巷繁华鼎盛,住着王、谢两大名门望族。王氏家族中最厉害的人物是王导和谢家的领头人是谢安,他们是可以左右朝廷的人物,但他们都没有擅权而非为,留下许多美谈,唐代官员、诗人李翰这样评价他们:谢安高洁,王导公忠。现在南京也有王导谢安纪念馆。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