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纵览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足足有两千多年,而在这一期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8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农民起义的事例不胜枚举,每个朝代都会有“造反”之事发生。
不过,相比于其它农民起义运动而言,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更加具有代表性,因为它是我国第一场农民起义运动,以蜌蜉之力差点撼动秦国这棵大树。
只是,自大泽乡起义成功到陈胜被杀,“张楚”政权仅仅存在了一年。那么,为何这场起义存在的时间那么短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发为民夫,要去渔阳之地驻守。可是,他们在大泽乡遇到了大雨,根本无法按时到达渔阳。
按照秦朝的法令,民夫如果耽误了期限,最后的结局只能被杀。为此,陈胜、吴广带领着900人起义了,并且迅速占据了当地的诸多县城,建立了“张楚”政权,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关中。
俗话说得好:“瘦死骆驼比马大”,秦作为当时的“官方政府”,为何会被一群“斩木为兵”的老百姓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呢?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建立了一股反秦的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老百姓希望得到一段“休息”的时间,可是始皇帝并没有如此,而是加重了“徭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长城、始皇陵。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饱受多年战乱的老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他们对这个新生的帝国,心中没有太多的好感。
秦二世登基之后,赵高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因为他“精通律法”,所以执行法令的标准非常严格,甚至称得上严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所谓“君待我如手足,我视君如父母,君视我如草芥,我视君如仇敌”。老百姓对秦朝的统治,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陈胜、吴广的起义像是一根火柴,短时间内便点燃了“仇秦”的火焰,天下百姓纷纷开始响应。
几月的时间,义军便达到了几万人,战车数量上千辆,吴广等人一度达到了荥阳,距离咸阳也只是咫尺之遥。
除了“天下苦秦久矣”之外,陈胜还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也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去了。
秦朝及其以前,王朝的统治一般都是“奴隶制度”,很多贫苦的百姓没有翻身之地,经常会受到上层人物的剥削。
与此同时,因为思想的局限性和制度的局限性,千年以来,底层百姓都被迫而自愿接受这种统治。而在百家争鸣之后,老百姓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是他们缺少一种指导思想和反抗渠道。
当次关键时刻,陈胜的这句话无疑刺激了“900民夫”的神经,非常具有反抗精神和指导意义,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开始了。
古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然只是短短的8个字,但却相当于给百姓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看眼下,生死未卜;想将来,富贵招人!短短8个字,陈胜便拨动了人们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热血沸腾,创业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起义半年之后,陈胜便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而这次农民起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很多“苦秦久矣”的人民。
在此情况下,项梁、刘邦等人先后宣布起义,“楚地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至此天下开始大乱,秦末烽烟四起。
巅峰时期的“张楚”政权,其兵锋直指秦朝都城咸阳,武臣攻赵地,周文西进攻秦,吴广攻荥阳,邓宗攻九江郡......大秦帝国岌岌可危,秦二世更是不知所措。
可惜的是,大泽乡起义的影响力,也就止步于此了。危机关头,章邯迅速组织了几十万的兵力,几个月之内便将各路义军一一解决,陈胜也在逃亡中被杀。
话又说了回来,秦二世元年、第二2年时期,“张楚”义军兵锋正盛,可为何最后的结局会那么凄惨呢?又或者说陈胜为何会失败的那么快呢?
因为大泽乡起义,是我国第一场农民运动,所以有很多学者都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而出现概率最高的一个词便是“农民政权的局限性”,这8个字如何理解。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农民阶级都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他们背后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是历次改朝换代制约农民阶级起义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从政治和思想角度来看,相对来说农民阶级目光短浅,他们很难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张楚”政权没有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
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靠着一种“宣传手段”来组织人员,“鱼肚藏计”、“诈称扶苏”皆是如此,因此大泽乡起义成功之后,义军中的很多人都开始瓜分胜利的果实,而没有提出下一步的计划。
赵王、齐王、燕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连陈胜也是如此,只是一味地向关中进军,而忽略了后方的防守,被章邯一举攻破。
最后,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样的“创业”无疑是走不远的。
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上来看,刘邦、朱元璋所代表的农民起义,算是比较成功的。为何此二人能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人避免了以上的诸多局限性。
刘邦有萧何、韩信、张良三人,经济、军事、领导思想皆具备,而刘邦则是这个集团的统一、最高领导人。
朱元璋在这一点做得更好,他重用有才华的人,将别人的才能全部学到了自己身上,经济、军事、领导思想集于一身,最终成就了“洪武大帝”的名号。
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陈胜,那么,陈胜距离刘邦和朱元璋还差了很多,尤其是在成功之后迷失了自己和方向。
回首朱元璋创业时期,李善长曾给他提出了一个“九字战略”,其中一条就是“缓称王”三个字,为何这一点那么重要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懒惰的心理,一旦事业获得成功之后,人便会陷入“享受生活”的局面之中。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朱元璋在事业初见成果之后,他拒绝了别人“称王”的建言,坚决将“创业”进行到底。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成果。
反观陈胜则不同,“张楚”政权建立后,其实实力还很弱小。结果,他却迅速称王,此后义军“消极怠工”,而“张楚”也成了秦国首要打击的目标。
另外,陈胜称王之后,也开始贪图享乐,并且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残忍地杀害了吴广、老乡等人,失去了民心。
回首大泽乡起义之时,陈胜之所以能够起义成功,原因在于他将自己视为“人民”中的一员,得到了大家伙的尊重与爱戴。
反观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实现了从“贫民”到“贵族”的跃迁,同时他的心理与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稍微取得一些成果之后,便拒绝张耳、陈馀缓称王的建议,执意在陈县小城称王,享受“还未成熟”的胜利果实,甚至开始残害吴广这类大将。
从“苟富贵、勿相忘”,到“客愚无知......轻威。陈王斩之”,从“杀之以应陈涉”到“由是无亲陈王”,便可窥伺陈胜号召力的变化。
古语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有指导思想、没有人才可用、没有百姓帮助,“张楚”政权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某个角度来说,陈胜的大泽乡运动甚至称不上“起义”,他更像是不满自身状态的“奋青”,觊觎富贵人的存在,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陈胜所代表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依然很高,《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写的:“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
简单来说,陈涉虽然去世了,但是他却影响了整个世界,推动了秦朝的统治,足见司马迁对陈胜的评价之高。
如今,大泽乡起义虽然过去2300多年了,但在某些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经济来源,也要有远大的指导思想。
更重要的是,创业初见成果后,不能急于享受胜利的果实,慢待创业功臣,“己欲达而达人”才是领导者该有的一种理念。
参考文献:
《史记.陈涉世家》
《淮南子》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