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战争 > 神奇 > 司马懿 >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趣爱秀 2021-08-20 16:51:57 原文链接:网络

乒坛大魔王张怡宁有句名言:“有时候跟对手握手的一刹那,心里都应该有感觉,有的时候这么一握手,那个人就觉得自己已经输了”。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这话看起来很玄妙,实际上背后蕴藏着很深的道理。

我们拿打仗做例子说明。打仗跟打球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对顶尖高手来说,一见面,胜负其实就已经定了。

为什么这么玄妙?因为真正的高手,交手前,会根据对手的特点制定好战略,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正式交手时,稍一试探,对手虚实就已经摸清,后面自然势如破竹。

这个过程,我们叫做量敌定策。

我们用司马懿的两个战例讲解一下。为何选司马懿?因为司马懿特别擅长这一招。所以,看司马懿打仗,碰到一般的对手,感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是这个道理。

他的流程其实不复杂:

1)谋定而后动。

2)见面的试探。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司马懿

如果这两关都过不了,那就是被人看透了虚实。见面后自然被人砍瓜切菜一般收拾。

一、司马懿擒孟达

孟达在新城,暗通诸葛亮准备谋反。

诸葛亮怕他不反,故意泄漏消息。司马懿得到消息。决心平定叛乱。

以上是战例背景。

司马懿打仗,最喜欢谋定而后动。所谓工夫在诗外。

1、谋定而后动

谋定而后动,其实细分为两层意思:

1)确定战略。

2)做好战争之前准备布置。

等真正打仗时,作战大战略已定,战前准备工作都做足了。所以打起来才会很轻松。就像鸭子游泳一样。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正所谓:你唯有竭尽全力,才会显得毫不费力。

那么,司马懿做的大战略是什么呢?

阻击吴蜀,迟滞接应,以快打慢,解决孟达。

这套战略核心是一个快字。

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2、孟达的本性是什么?

司马懿为何制定以快打慢的战略?这是他根据孟达个人性格量身定制的。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司马懿有一套秘而不宣的观人法,通过这方法他摸透了孟达的本质。知道了孟达是个什么人,则战略就有针对性。

那么,孟达是个什么人?观察他的过往最重要经历。

原刘璋手下,和法正一起迎接刘备入川,投靠刘备得太守一职。

关羽战败时怕连累自身不救关羽。

关羽死后怕刘备追责直接投靠魏国,曹丕待他不薄,给他升官,让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这是他的大致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做出选择的第一原则都是保全自己。可见怕死是他的第一特性。从结果来看,他做出的选择都给自己带来了好处,可谓无利不起早。可见贪婪是他的第二特性。

所以,孟达之所以投降,是因为曹丕死了,他朝中的靠山桓阶、夏侯尚也死了。他没了靠山,自身处于危险之中。

而孟达是一个风控管理大师,他不可能将自身置于危险之地。

遇到事情,他第一想到的是保命,所以他必然叛逃。

而每次背叛都有收获则养刁了他的胃口,他给诸葛亮提出的叛逃条件必然是很苛刻,可惜他现在已经是一方大员,高官厚禄,诸葛亮能给他的实在不多了,他的胃口必然大到诸葛亮不太愿意接受,不得不放出消息,打掉他谈判的筹码,促使他不得不反叛。

怕死促使他反叛,贪婪让他在魏蜀间犹豫。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这就是他迟迟不做决定,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

同时,孟达几次反复无常的行为,坑死关羽的黑历史,让蜀国诸葛亮和东吴陆逊也对他是否真投降持怀疑态度。

三方心理上的相互猜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犹豫不决:孟达舍不得富贵。诸葛亮和陆逊担心他假降实则挖坑给接应人马,因此不敢全力支援。

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就是兵家所谓的“慢”。

对付敌人的慢,我方就应该快,打三方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也犹豫,让诸葛亮和孟达接上了头,孟达就身不由已了。要知道新城离吴蜀近而离宛城远。如果不快,时间上还是孟达一方占优的,只是这种犹豫的心态拖慢了些节奏而已。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司马懿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他看透了孟达的本质,根据孟达的本质特性制定战略。

3、战前准备

制定了大战略,下一步就是做战前的准备工作,司马懿也是分两步:

1)写信迷惑孟达

他全文意思很明确:我知道你投降是诸葛亮放的假消息,我们是信任你的。就是加剧孟达的犹豫,让他以为还有时间。

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这封信既是迷惑,也是试探,一方面制造烟雾,拖延孟达。另一方面也是看看孟达收到信后到底是如何反应,这样就能判定孟达和蜀汉、东吴的勾结程度和进展。

2)派兵阻击诸葛亮和陆逊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同时派将领阻击吴蜀援兵。

以上两个工作,都是迟滞对方。让对方慢,从而给自己带来足够的时间。

他的计谋很成功:

孟达写信给诸葛亮,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城防都是按照一个月左右为期限进行修整的。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而司马懿,写完信后,率领大军,倍道兼程,8天走了1200里就到了上庸,打了孟达个措手不及。战略第一期目标完美实现。

4、见面一刹那,胜负已分

我们读晋书时,看到这一仗记述地很简略。其实寥寥数语中,潜藏着很大玄机。

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

上庸城三面临水,孟达又在城外设立了木栅栏加强防御。如果给他机会,他会调整城防体系,增派人员守御木栅,这样,打下上庸就会很困难,而拖得越久越被动。

如何破局?

试探。

司马懿大军到了后,没有任何迟疑,先渡河,攻击栅栏。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之前的所有筹划都是为了给孟达一个措手不及。那么,实际孟达的准备情况如何呢?需要一个验证,司马懿通过攻打栅栏这个举动,就是要试探城防的准备程度。

要知道,军队长途跋涉,战力下降很厉害,通常需要两天休整,恢复战力才可以作战。但司马懿就是要让长途跋涉的军队作战。

为什么?一方面把出其不意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否则过了两天,孟达军就有时间调整好城防,木栅有了援军就不好打了,另一方面,也要看看前期的迷惑到底起作用没有,孟达军的城防实力到底如何,木栅是否坚固、守卫木栅的人员是否充足?如果不是,则说明前期预判全部准确。

这是一个试探,也是一个验证。

而“破其栅”的结果,让司马懿知道:前期的所有准备没有白费,孟达果然没做好防御准备。孟达的虚实已被他窥破。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直造城下”“八道攻之”。

当孟达在城头看到司马懿的那一刻起,他其实已经输了:他被司马懿迷惑导致心存侥幸,动作太慢;城下栅栏被破,又被窥破了城防不完善虚实。

可以说,当司马懿八路攻城时,孟达结局已经定了。果然,十六天后,在司马强攻制造的强大压力下,没有做好内部思想统一,人员清洗工作的孟达,被外甥邓贤、将领李辅擒获。上庸城破。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本来可以动摇防线的一次大变就这么轻描淡写搞定了。

我们可以看到,先观人定战略,然后刺探虚实,了解虚实,直接行动。

这就是司马懿胜利的秘诀。

二、司马懿的用兵思想在征辽东再次得到贯彻

1、司马懿完全掌握了公孙渊的心理和战略

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公孙渊遣使南通孙权,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司马懿再次领军出征,出征前,他和曹叡对答中显示出对这场战役其实已经有了筹划。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帝曰:“然则三者何出?”对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必先拒辽水,后守襄平也。”帝曰:“还往几日?”对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先拒辽水,后守襄平

是司马懿料定公孙渊的战略。这也是后面公孙渊的迎战战略,一字不差。

为啥这么准?

司马懿是穿越人士吗?不是的。他通过几次事情看透了公孙渊的本性。

2、公孙渊的本性是什么?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公孙渊

和孟达不同,公孙渊是坐地户。公孙家族统治辽东已历三代。坐地户的优势是基础雄厚,缺点是瓶瓶罐罐太多。所以司马懿担心他玩游击战术,跑到深山老林里和司马懿大军玩躲猫猫。所以才会说:渊弃城豫走,上计也。

要知道司马懿出兵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加上当时曹叡造宫殿导致国库空虚。大军不能久持,如果这样司马懿大概率无功而返。

但公孙渊的个性决定他不会这么做。为啥?他和孟达怕死而贪婪不同,他是自大而贪婪。

1)公孙渊原来是魏国的太守,现在却自立为王,是谁给他的胆子?自大啊

原来,公孙渊一直是辽东半独立割据势力,后面又和孙权勾勾搭搭。在景初元年早些时候,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

正是这场战斗,让公孙渊涨了底气,觉得可以凭借辽水地利对抗魏国。人都是有思维惯性的,有前面成功抗拒魏军于辽水的例子,自然还想再复制一遍。

而设置百官,定都襄平。可以说明他为人自大,并且看重的是虚名。否则当个太守,闷声大发财不好么?他非要当这个王,一来是打败魏军觉得自己有这个实力,更重要的是,过把当王的瘾。

自大如此,认不清形势,听说司马懿只率4万大军前来,实力达不到碾压的程度,他怎么舍得丢了国都,逃入深山老林?名声还要不要了?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2)贪婪

公孙渊之前结交孙权,孙权派人带了财宝和封号给他。他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斩杀吴使,吞没吴方的“兵资”。可见其贪婪。

这次司马懿带大军来,他襄平已经经营了三世,聚集财宝甚多,怎么舍得舍弃这些打游击?所以他会自己亲自固守襄平,因为他最在乎这些东西,交给其他人守着都不放心。

所以,看起来很玄妙,其实司马懿完全是靠着公孙渊过往的历史,以及对他性格的预判,得出了准确的判断。

这还没出兵呢。公孙渊对司马懿的想法一无所知,司马懿连公孙渊想采取什么战略都一清二楚。这就是顶尖高手的可怕之处——观人定战略。

3、初战试探

司马懿到了辽东,公孙渊果然照葫芦画瓢,让卑衍、杨祚带大部队把守辽河边上的辽隧。

文懿果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而司马懿抵达辽隧后,看到的就是几万大军结成了纵横几十里的大营。这座大营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看来公孙渊打算以司马懿熬死诸葛亮之道还治司马懿。

而且公孙渊还让卑衍出兵挑战。司马懿派胡遵与之对阵,

注意:这还是一次试探。

司马懿要看看辽东军的战力如何,同时,要一观这个大营的虚实。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

结果是卑衍被击败。

虽然史书没记载,但司马懿一定从这场战斗中看出:大营兵力很足,魏军赢得不轻松。

他这时运用了逆向思维:公孙渊的总兵力是恒定的,此处大营兵力足,那么襄平老巢必然兵力空虚,而公孙渊在襄平,为敌所必救。

就这么一场接触战,司马懿再次窥破了公孙渊的虚实:辽隧大营为实,则襄平为虚。而襄平有公孙渊,有公孙渊的朝廷和财宝。是公孙渊的要害。

用兵之道,避实就虚。

4、主客易位,扭转被动

他立刻派人大张旗鼓,多设旗帜,做出向东南突破的假象,在卑衍将注意力放在东南时,他派主力从辽河东北上游渡河,直插襄平。

欲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襄平

战争双方乍一见面胜负已定,神奇背后量敌定策才是司马懿获胜秘法

公孙渊一看大惊,只能命卑衍率主力回援,此时主客易位。司马懿在回首山以逸待劳,大破急匆匆回援的卑衍主力。

可以说,在公孙渊决定自己亲守襄平时,他已经输了。

司马懿还是那一套:观人制定战略,观敌虚实,避实就虚,直击要害。

三、总结与反思

司马懿无疑是高手,他善于将工夫用在战前,仔细分析敌我特长,尤其擅长观人之术,根据敌人本性量身定做战略。随后,他的初战试探,能帮助他确定虚实。两步下来,对手已经如掌上观纹,对他敞开大门。怎么能不获得胜利呢?

再次借用大魔王张怡宁的话:有的对手,赛前一握手,就感觉自己已经输了。

看似玄妙,其精妙通过本文展现。张怡宁赛前对对手做了多少揣摩和适应性训练,针对性布置战略,做到成竹在胸,见面微微一笑,才能举重若轻。

那么,生活和工作中,此文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