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趣爱秀 2021-08-20 09:54:43 原文链接:网络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 开启了以武力征服中国的罪恶计划。

1932年3月1日,日本人出于长期占领东三省的需要,扶植溥仪成立了所谓的“满洲国”。接下来,日本人出于宣传“满洲乐土”的需要,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印刷成画报和明信片,极尽美化之能事。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年轻女子

一名年轻的女子半躺在躺椅上,一手托腮,面对镜头表现出很慵懒的模样。面对日本人的镜头,她之所以敢如此放纵,其身份不言自明。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抱着孩子的妇人

这是鬼子摄影师在街头拍下的一张照片。一名裹着小脚的妇人抱着戴着风帽的孩子,因为这一瞬间妇人脸上的笑容,竟被恬不知耻的日本人说成是满洲为一片乐土的佐证。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出行的一家人

走在前面的是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后面跟随的妇女,是他的妻妾。妇女们裹着的小脚给她们带来很大不便,以至于在快走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她们不得不把手臂甩得很开,似乎很有气势的样子。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街头相面

原注说这是一个街头的卦摊,很显然并不是,图中小摊的主人是一个江湖郎中,可以帮助拔牙或点痦子,身后的招牌上画着生动的图画,可以更直观地帮他招揽顾客。这种营业方式在一二十年前还能经常看到。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满族女子

四位年轻的满族女子,都留着短发,这是当年最时尚的发型。她们身上穿着的,是经过改良的短袖旗袍。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迎亲的队伍

一户普通人家的婚礼,排场不大。乐师在最前面演奏乐器引路,后面跟着两乘四抬的轿子。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收获的朝鲜族农民

这些百姓是历代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三省的朝鲜人后裔,主要聚居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依旧保留着他们传统的服饰和劳动习惯。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蒙古包里的人

几名蒙古族人坐在蒙古包内合影。很显然,日本人为了美化,要求这些拍照的人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哈尔滨的俄罗斯儿童

中东铁路开通后,哈尔滨从一个偏远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工商业兴旺大商埠。大批的俄国人蜂拥而至,使哈尔滨成了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哈尔滨也因此有了“东方的莫斯科”之称。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冰上洗礼

哈尔滨东正教正在松花江上举办冰上洗礼活动。哈尔滨的冰上洗礼始于1922年1月9日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信徒们都会冒着严寒,从四面八方涌向松花江,竖起高大的冰十字架,然后凿冰为池, 并冒着严冬的酷寒赤身跳进冰池里浸洗。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一群演员的合影

人群里似乎有男有女,其实全部是男子,其中不少人还穿着演出的行头,化着妆。没有女性演员还不完全是观念问题,女人裹小脚,行动不便也是一个原因。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城内的高跷秧歌

一支高跷队正踩着锣鼓点在街道上表演。东北秧歌形成于清乾嘉时期,有着伴奏强烈、节奏鲜明和动作粗犷等特点,每当节日来临,街头巷尾必有踩高跷表演,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营口娘娘祭

大石桥娘娘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旧时每逢四月十八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云集于此, 热闹非凡。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葛根庙“打鬼”

葛根庙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东南30公里的洮儿河左岸,建于1798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庙。图为葛根庙的喇嘛正在表演“金刚驱魔神舞”。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千山道士

鞍山千山是道教圣地之一,这里先后兴建了寺观宫庵二十多座,其中的无量观、慈祥观、五龙宫、普安观都是道士们活动的中心。

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美化了的东北百姓生活

大陆花嫁

“花嫁” 在日语中是“新娘”的意思。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此后日本当局又推行了“大陆花嫁”计划,组织国内的日本女子前往满洲,嫁给开拓团成员,以稳定这些武装移民者的情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