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明君 >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趣爱秀 2021-08-20 00:12:11 原文链接:网络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画像)

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

大元王朝最狠的铁血皇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驾崩了。

这位皇帝一生都致力于恢复王朝往昔的荣光,但奈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执政五年就领了便当。

元朝幅员辽阔,沃土千里,这样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不能一日无君,按规矩,皇帝龙驭上宾,皇位应该由太子阿速吉八继承,但时间眨眼过去了一个多月,百姓日子照过,大臣们早朝照上,就是没有拥立太子登基的意思。

阿速吉八也很郁闷,虽然我年纪小,只有九岁,但我毕竟是先皇钦定的继承人,先皇都领便当了,我即位九五,成为新帝那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有什么可拖的?

作为太子,阿速吉八从程序上来说,的确是皇帝的不二人选,但即位新帝没有自己大摇大摆跑过去当的,通常都是一帮大臣积极劝进,太子表示我爹刚死,我实在没有心情当皇帝,大臣们表示国家需要你,你不当我们就不活了,群情激奋,太子一看大臣们如此诚恳,只好给大臣们一个面子,勉为其难的即皇帝位。

这套流程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屡见不鲜,并不算很重要,但是必须得有。

而之所以大臣们一反常态,并不积极拥立太子,是因为有一个人从中作梗。

这个人就是当朝丞相,倒剌沙。

他是先皇钦定的顾命大臣,在此时的大元朝廷里拥有着绝对的权力。

作为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级别的人物,拥立新君登基已经不能让他的地位再进一步。

换句话说,做丞相想要再进一步,那就是干掉领导(皇帝),自己当领导。

但戏说不是胡说,历史需要严谨。

史书中没有言之凿凿地记载过这位丞相迟迟不拥立阿速吉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想图谋造反,所以我只能和大家说,有这种可能。

反正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倒剌沙同志一直没拥立太子,皇帝的位置悬而未决,空了一个多月,阿速吉八年幼无为,只能干瞪眼儿。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天顺帝 阿速吉八 画像)

元朝分两都,元大都北京,是元朝的正式首都,元上都锡林郭勒,是元朝的陪都。

先皇泰定帝早年间深居漠北,很不喜欢中原风气,所以登基之后一直在上都执政,自然也驾崩在陪都,太子、倒剌沙和一众大臣们也都在上都。

上都迟迟一个多月不立皇帝,大都这边的大臣们有点着急了。

锡林郭勒在草原之上,草原广阔,人员稀少,一月时间,并无大事发生,所以耽误一个月立皇帝好像也没啥大事儿。

但大都在北京城,各地官员的奏疏一封又一封,庞大帝国的政事一件又一件,一堆破事儿亟待解决,一天没有皇帝都玩不转。

大都的大臣们天天给上都的丞相倒剌沙写折子,催问皇帝什么时候登基,我这边儿还一堆事等着处理呢。

大臣们心急如焚,得到的却是倒剌沙同志风轻云淡地回复:淡定,淡定。

大都城里,催得最急的就是枢密院干事燕铁木儿,老燕同志一看倒剌沙如此不紧不慢,心里那叫一个气啊,愤慨之余,他脑袋一转一寻思,一个破天荒的想法诞生了。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元大都遗址(上)和元上都遗址(下)

上都不过是陪都,自己待的北京城才是正牌首都,何必等着倒剌沙拥立皇帝呢,咱们自己也不是没有人,咱们不管倒剌沙,率先拥立新君不就得了。

燕铁木儿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首先,他找到了前朝武宗皇帝的儿子和世?,表示咱们自己单干,不等丞相倒剌沙了,我们拥立你当皇帝。

和世?位封周王,和先皇泰定帝又是连襟的关系,继承皇位也算合理。

这位周王“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他一听大家要拥立自己当皇帝,那是相当开心,收拾行李就打算奔赴北京,登基为帝。

这边和世?刚要出发,那边燕铁木儿却反悔了,他认为和世?远在漠北,就算是马不停蹄,也得三五天,政坛风云变幻,三五天时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和世?,另选继承人。

他在大元王朝这帮皇室亲贵里选来选去,最后终于敲定了人选。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他是和世?的弟弟。

同样是元朝的亲王,同样是武宗皇帝的儿子,同样是先皇泰定帝的连襟,让小图同志来当皇帝,也很合情合理。

并且,图帖睦尔的封地就在北京附近,从家门口出发,走路溜达半小时就到北京了。

一切敲定,公元1328年10月16日,图帖睦尔在北京城即位,史称元文宗。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元文宗 图帖睦尔 画像)

新皇登基,最受震动的当然是在上都犹豫不决的丞相倒剌沙,他一看大都的大臣们直接把自己绕过,另立新君,自己也坐不住了,紧随其后,终于把阿速吉八立为皇帝,史称天顺帝。

这样一来,元朝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

大都的大臣们拥立文宗皇帝,上都的大臣们拥立天顺皇帝。

一夕之间,一个政权里居然冒出两个皇帝来。

两位皇帝谁也不服谁,谁瞅谁都不顺眼,谁看谁都不舒服。

一片疆土两个皇帝,说得好听是双黄(皇)蛋,说得不好听就是搞分裂。

大都的文宗皇帝图帖睦尔自知理亏,当了皇帝之后很是收敛,因为毕竟阿速吉八是先皇泰定帝钦定的,所以从宗法继承制度来说,天顺政权才是元朝正统。

倒剌沙同志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既然天顺是元朝正统,那就应该主动出击,把乱臣贼子文宗政权给收拾了。

一来他们在舆论上占优势,二来漠北雄兵百万,灭个北京城还不是小意思?

于是倒剌沙立刻组织军队,开拔北京,要把文宗政权给打个稀巴烂。

天顺政权兵多,但是将寡,文宗政权虽然兵寡,但是将多。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当然是指挥官的表现如何。

再多的兵力,没有聪明人带领,也是白瞎。

天顺政权的指挥官,常年居于草原,不通人情世故,每天就是喝酒游猎,打仗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纯属酒囊饭袋,而文宗皇帝麾下的将领,迁居北京多年,深受汉化影响,兵书伐谋也学了不少,可以说是很有本事。

读了兵书的文宗将领们知道“举兵要避其锋芒”的道理,从不和天顺军队正面交锋,只打游击战,要么搞骚扰战术,要么搞偷袭战术,几番交战下来,把天顺军队搞的是精疲力尽。

趁着天顺军队疲软,文宗军队一鼓作气,抄小路反攻上都,没两天就把天顺政权覆灭了。

可怜的阿速吉八小朋友,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人拉下了马。

而从他登基到退位,只过了42天。

上都城破的那天,攻城士兵们里里外外地翻遍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每个角落,也没找到阿速吉八。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位九岁的小皇帝彻底消失了。

作为作者,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我曾经翻遍各类史书,但始终没有找到有关记载天顺皇帝下落的内容,最后,我在一本叫做《恒河之流》的蒙古史料中终于找到了这位皇帝的结局。

上都城破,阿速吉八仓皇出逃,在蒙古草原被蒙古贵族月鲁帖木儿所杀。

这个结局或许我们一开始就能想到,他是皇帝,但他也是个九岁的孩童,而当一个孩童面对封建时代的残酷战乱时,死亡,或许是他唯一的归宿。

残忍而又无情。

凄凉而又梦幻。

天顺政权覆灭了,四海得太平,寰宇也廓清,但文宗皇帝依然不是很开心。

对他来说,那个曾经同样被选拔为皇位继承人的哥哥和世?,一直是他潜在的威胁。

和世?一天不死,对文宗皇帝来说,就一天不得安宁。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和世? 画像 后被追尊为元明宗)

但文宗并没有选择派兵把和世?给收拾了,反而做了一件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事,天下平定之后,他主动让出皇位,邀请远在漠北的和世?入京即位。

文宗表示,咱们都是武宗皇帝的儿子,你又是我大哥,皇位让给你,我心甘情愿。

老和同志再一次面临了“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的情况,他兴高采烈地奔赴北京,没想到文宗皇帝更加热情,提前到了河北一带去迎接和世?,兄弟俩在河北张北一带重逢,在当地营建大营,载歌载舞,推杯换盏,文宗皇帝表示:大哥我可想死你了,你来了皇位就给你坐,我以后就给你打工。

和世?也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我当了皇帝,我保证弟弟你一辈子荣华富贵大大的。

话是这么说,但两个人的心里却未必是这么想的,几分真情,几分假意,谁的心里都清楚。

皇家自古无情义,生死只在一瞬间。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和世?暴死在大营之中。

关于和世?的死,史书只留下了“死因不明”几个大字。

但谁都知道,和世?的死,和文宗皇帝脱不了关系,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关心了。

成王败寇,人们的目光只会聚集在胜利者的身上。

大臣们不是傻子,一看皇帝这手够黑啊,亲哥哥都给弄死了,赶紧拉帮结伙,齐齐下跪,山呼万岁,表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认你图帖睦尔一个皇帝。

至此,文宗皇帝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做这个王朝的主人了,但根据他的庙号“文”字来看,他应该不是一个贪污享乐,昏昏无事的帝王。

这位皇帝自小在燕郊大地长大,深受汉化影响,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书法水平跟唐朝太宗齐名,绘画艺术又远超宋朝徽宗,可以说是大元文艺界的扛把子。

非但文才了得,皇帝的治国水平也是杠杠的。

但遗憾的是,文宗皇帝处在了一个很难有作为的时代。

元文宗图帖睦尔:弑兄灭弟、屠戮亲族,虽心狠手辣,却是一代明君

(权臣燕铁木儿 形象 )

拥戴他登基的权臣燕铁木儿擅权祸国,自己基本上处于被架空的状态,

贪腐成风,腐败横行,文化发展迟缓,科技原地踏步,经济各种崩盘。

皇帝除了在深宫里吟弄风月之外,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因为根本没人愿意听他的。

官员们沆瀣一气,上班就是贪污,下班就去花钱。

贵族们紧紧抱团,滥用特权,大量兼并房产和土地。

百姓们日子不好过,小规模的造反接连不断的发生。

皇帝谁也指望不上。

历来讲皇帝,似乎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帝一声令下,四海升平,寰宇廓清。

皇帝拳打奸臣,脚踢奸佞。

发展王朝,力主改革,将帝国带上又一个高峰。

这样的皇帝有吗?

有。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能用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帝王。

但这样的帝王毕竟只是少数。

百姓和大臣们见了皇帝,都山呼万岁,敬祝皇帝万寿无疆,但实际上皇帝也是人,皇帝并不能活到一万岁。

皇帝也吃五谷杂粮,也看人间烟火,也知人情冷暖,也有喜怒哀乐。

那些力挽狂澜的帝王只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皇帝,都是政治的囚徒。

他们时刻危机四伏,被孤立,被针对,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终其一生,闷闷不乐,郁郁无为。

而元文宗图帖睦尔,正是这样的皇帝。

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文宗郁郁寡欢,身体情况急转直下,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临死之前,他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句话:

“昔者晃忽叉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

晃忽叉在蒙古语中,正是和世?暴死的地方。

唐太宗文治武功,未曾对玄武门杀兄弑弟的行为有过半点悔恨。

宋太宗仁善纯良,却也一生都不敢再提起多年前烛影斧声的雪夜。

这位一生孤寂的帝王在临死之前却吐露了自己的心声,面对当前自己害死哥哥和世?的事实,皇帝后悔不已,并且因此受尽了一生的煎熬。

而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去了。

他身后的元朝,风雨飘摇,没人知道王朝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多年前先皇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驾崩的那天,同年同月同日,一个叫朱重八的孩子诞生在安徽濠州。

而在文宗皇帝驾崩的当晚,一个叫做徐达的孩子同样在濠州出生。

如此看来,也许上天自有定数,也许一切早有安排,也许历史早就写好了属于王朝的,最终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