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皇帝 > 结果 >

柴荣只做了五年的皇帝,他若向天再借二十五年,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趣爱秀 2021-08-19 22:51:30 原文链接:网络

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五代时期名称邢州,邢州尧山的柴家庄,有家富户人称柴翁。柴翁不但富甲一方,女儿柴氏还是皇帝妃嫔,这位皇帝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当时的柴家可是邢州巨族。

公元926年,赵在礼举兵反叛,攻入并占据魏州。随之,相邻的邢州和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河北天下大乱。庄宗李存勖,派李嗣源北上平叛,结果却是众叛亲离,四十三岁的李存勖也死于非命。后唐庄宗李存勖驾崩,李嗣源在其灵前称帝,史称后唐明宗。

乱世富贵,转瞬即逝,唐庄宗都已经死了,妃嫔自然尽被遣散,柴氏冒雨返回邢州。也是吉人自有天相,柴氏也没想到,在黄河岸边的旅舍,竟然遇见了另外一位皇帝。当时,这位皇帝还是军队马夫,衣不蔽体,穷困潦倒。然而,柴氏却独具慧眼,感觉此人气质不俗,将来必成大事,当即就一见倾心,当夜便笃定终生。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落魄的郭威,他抹了一把眼里的雨水,结果竟被幸福砸晕了,居然抱得美人归。谁知,一夜温存过后,郭威更是幸福得要死,柴氏不但身价不菲,而且其家族还是巨富。命运就是这样神奇啊,流浪的郭威不但有了依靠,更因为骁勇善战而屡获升迁。后来,柴氏娘家风光不再,便把侄子接到郭府上,其命运由此发生惊天逆转。

郭威偶遇柴氏时,年方二十二岁,柴氏年方几许,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们知道,柴氏的侄子,当时刚五岁。柴氏之侄,小名荣儿,随姑妈在郭威府上长大,郭威夫妇视之如同亲生,所以此时的柴荣又称郭荣。柴荣谨慎忠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家里经济捉襟见肘时,少年柴荣就外出经商,往返江陵等地做些茶货生意。在此期间,柴荣学习骑射,练就浑身武艺,闲暇之余博览群书,及至十五岁便弃商从戎,追随姑父郭威南征北战。

刘知远建立汉政权之后,郭威以佐命之功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柴荣也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此时的柴荣年仅二十四岁。随后,郭威升任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柴荣亦水涨船高,被任命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公元950年,郭威四十六岁,被逼起兵造反,仅有的两个儿子被汉隐帝刘承佑杀害。郭威以清君侧为名杀向汴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郭威根据地诸事务。

次年,郭威建周称帝,柴荣旋以皇子身份,官拜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原郡侯。两年后,柴荣被加封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尹,掌管京师局势,三年后,柴荣掌管内外诸兵事。柴荣之所以能成为接班人,其一当然是柴氏聪明贤惠,郭威称帝时,虽然柴氏已经不在人世,但仍被追封为圣穆皇后;其二是柴氏终生没有儿女,郭威爱屋及乌,收养了柴氏之侄柴荣;其三是郭威仅有的两个儿子全都遇害,于情于理自然非柴荣莫属;其实最重要的是,柴荣德才兼备,能力突出,郭威把国家交给柴荣心里踏实。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时年五十一岁。同年,晋王柴荣按照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时年三十三岁。五代历史上,一代帝王离去,一代英主诞生,在当时中原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周世宗柴荣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将更为强大,分裂已久的中国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此处趁机花絮一下,郭荣其实就是柴荣,郭威是柴荣的养父。柴荣的姑妈名柴守玉,柴荣的生父名柴守礼,比周太祖郭威大十岁。郭威称帝之后,追封已死的发妻柴氏为皇后,拜柴守礼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周世宗柴荣即位,又拜其父柴守礼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然而,柴荣从此无法再见生父,因为柴守礼是平民百姓,见皇帝需要三叩九拜。

柴守礼富贵之后,和当朝将相的父亲们,整日在洛阳恣意妄为,生活中毫无顾忌,洛阳人避之唯恐不及,百姓都称他们为"十阿父"。周世宗柴荣死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再拜柴守礼为太子少傅,柴守礼一口气活到了七十三岁,还是赵匡胤派人为其办理的丧事。

柴荣只做了五年的皇帝,他若向天再借二十五年,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三十三岁,风华正茂,即位后的柴荣豪情万丈,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左谏议大夫王朴,年长柴荣十六岁,精研术数之学,柴荣问王朴,"朕当得几年?"王朴答道,"臣虽孤陋寡闻,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那也就是说,三十年内的事情,王朴是了若指掌。周世宗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如果依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疆拓土荡平天下,然后再以十年与百姓休养生息,最后再以十年致力于国家太平,足矣!"

为实现这个三十年的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然而,柴荣即位的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集大臣商议,准备御驾亲征,宰相冯道极力劝止。

北汉是依附契丹辽国所建立的政权,都城位于晋阳,即今天的太原,割据今天山西省中部和北部的十二州领土。老臣冯道极力劝阻,是因为柴荣刚即位,如果准备不充分,无疑以卵击石,因为北汉背后是强大的辽国。

然而,柴荣是何人?乃一代英主!力排众议,罢相冯道,柴荣扬言,"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累卵!"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也是北汉的开国皇帝,于是柴荣御驾亲征,率军星夜兼程速进,兵锋直指北汉老巢。

然而,周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竟不战溃逃。在此危险时刻,柴荣贵为皇帝,不畏矢石,冒死督战。结果,北汉骁将被杀,刘崇单骑北逃,契丹军败退。一战成名,霸气侧漏,柴荣巩固了统帅地位,也乘胜整饬了军队纪律。近百名将士,因临阵脱逃,被悉数斩杀,同时,重赏有功的将士,其中就包括赵匡胤。

赵匡胤比柴荣小六岁,柴荣即位皇帝之后,赵匡胤执掌禁军。后周与北汉作战时,赵匡胤冲锋陷阵,左臂被流箭射中,仍带伤继续攻城,被柴荣当场制止。短暂的整顿军纪之后,柴荣本想乘胜追击,包围北汉都城太原,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北汉皇帝刘崇,原想乘后周太祖郭威尸骨未寒之危,故意挑起战事以羞辱刚即位的后周世宗,但却没想到柴荣竟然如此骁勇善战。

“武可上马定乾坤“”,说的就是柴荣了。“文可提笔安天下”,柴荣虽然不能如此,却可网罗天下贤良。柴荣返回京师,即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拜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拜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聘魏仁浦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柴荣所用的这些人,都是治世之能臣,也都是众望所归。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二十二岁中进士,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推官,后迁升封丘令。后周建立后,范质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被周太祖郭威赞叹为宰相之材。

李谷身材健硕,勇武过人,擅长骑射,崇尚侠义。少时因受乡人所困,李谷转而发奋读书,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二十七岁中进士,接连被征辟为华、泰二州从事。李谷历任后晋监察御史、开封府尹、太常丞,后汉左散骑常侍、工部侍郎、陈州剌史。后周建立后,李谷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然后正式拜相。

王溥出身世家,甲科进士第一名,获任秘书郎,后任周太祖郭威的从事。周太祖平定河中时,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及藩镇互相勾结的话,周太祖记下他们的名字,准备按察审问,秋后算总账。王溥谏阻说,"鬼魅这些东西,趁夜黑而出,见光明而灭,请把这些东西都烧掉,以安君主旁边反贼之心。"周祖照办,部队班师,升任王溥为太常丞。

魏仁浦出身贫寒,父亲早亡,孝顺懂事,机敏聪慧,发奋读书,但却没有科考及第,长期担任后晋枢密院小吏。魏仁浦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被大家称颂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魏仁浦追随郭威,并深受郭威重用,作为回报,魏仁浦竭力劝谏郭威黄袍加身,协助郭威灭晋建周。郭威称帝后,升迁魏仁浦为枢密院副承旨,不久,又升他为右羽林将军,担任承旨职务。

纵观柴荣的吏治整肃,在这短短的五年间里,选贤任能,修订刑律,做出了许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专门下诏,恳请群臣上书言事,钦点二十多名翰林学士。柴荣要求每人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以此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此举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并且,柴荣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做样子,而是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欣然采纳了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了统一大计,并且逐步付诸了实践。周太祖郭威亲民,周世宗柴荣英明,后周为五代时期的中国贡献了两位出类拔萃的帝王,他们为后来宋朝初期的经济繁荣和国家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柴荣只做了五年的皇帝,他若向天再借二十五年,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柴荣一手整饬吏治,另一只手整顿军政,如果说整饬吏治需要聪明才智,那么整顿军政则需要钢铁手腕。后周讨伐北汉的高平之战,将帅不卖命、士卒不能战,对此教训痛定思痛,柴荣下令整顿军队。柴荣犀利指出,“侍卫士兵,老少各半,互为混杂。问题的关键是,纵使百户农夫,也不能供养一名甲士。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精挑细选,区别使用,区别对待。勇猛者为上军,执坚披锐,冲锋陷阵,怯懦者任随从,农忙种田,战时充军,如此才不空耗军费。”

柴荣命赵匡胤负责此事,广募天下壮士豪杰,择优担任殿前诸班,经过精细化整顿,后周禁卫军脱颖而出,成为一支威震邻国的、敌人闻风丧胆的、无比强大的军队。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此时的赵匡胤虽然官职不大,但却掌管着皇帝的禁军,更何况他还兼任严州刺史。可以说,赵匡胤不但是柴荣的亲信,而且还是柴荣的重点培养对象,当然,赵匡胤威风八面,神勇无比,也是堪当大任。

至于说在政务方面,柴荣也是毫不含糊,手段可谓雷霆万钧。供奉官郝光庭,挟私断杀平民,被以"弃市"处决。弃市,是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在此,姑且解释大概,监纳,就是监守自盗;厚取耗余,就是损公肥私。

柴荣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明辨忠奸,是非分明,如果臣下有过,必当面问责。柴荣驾驭豪杰,有过失则明言之,有功劳则厚赏之,文武百官照此参用,时人莫不佩服柴荣的英明伟大,而又对柴荣满怀感恩戴德之心。所以说,柴荣是英主,敢作敢当,舍我其谁;柴荣也是明君,心似明镜不染尘,眼如清泉不揉沙。

柴荣刚登基那年秋天,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范围,水灾为患。柴荣赶紧派宰相李谷,前去监督修筑河堤,并征发六万壮丁,忙碌了三十多日。柴荣登基的第二年,下诏要求朝廷文官,每人必须推荐一位人才,有能力担任一县之令,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当然,这并非易事,要负责到底,等到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如若推举的是贪官或混账官,或者是庸碌无能之辈,不能胜任者必须与推荐者同罪连坐。你说,柴荣这招,该有多毒。

柴荣渴求人才,殚精竭虑,下诏要求国家设贡举之司,这就是后来历朝所谓的贡院,各地官府向皇帝荐举人才,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论。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哪位皇帝,要想治国安邦,首先得选拔人才,然后要重用人才。王朴是柴荣的节度掌书记,也就是机要秘书,君臣相知,柴荣不久就任命王朴为比部郎中,比部就是刑部的俗称。

随后,王朴又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 此时,柴荣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定二十名饱学之士出谋划策。当时,这些文士大多不主张用武,认为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少数人讲求用兵之策。而且,王朴更是主张先取江淮,并向柴荣献出著名的《平边策》。王朴的《平边策》,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很有战略眼光,柴荣大为欣赏。

王朴因献《平边策》,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又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 两年后,柴荣远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京城汴梁的副留守。班师回朝之后,柴荣又提拔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王朴为枢密使。柴荣再征江淮时,任命王朴为京师留守,并且授以"便宜从事"。由柴荣对王朴的欣赏和重用可以看出,纵使天下英主也需要良臣帮衬,当然良臣也只有服务明君才生逢其时。

根据王朴的《平边策》,柴荣并未先征江淮,而是派将征讨西蜀。向训、王景率军西征,欲收复秦、风、成、阶四州,但因西征之师,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后周诸将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赶赴秦州前线视察战局,回来以实际情况具体上奏,极言秦、凤诸州应该可取。于是,柴荣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

打仗打的可都是真金白银,为了供给西征打仗所需,柴荣诏令禁止天下铜器,提议设立专门机构监督铸钱。柴荣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其余的民间铜器、佛像,限五十日内悉数上交官府,然后估价适当予以补偿。过期隐匿不交者,五市斤以上处死,不及者酌情论刑。不久,后周军大破后蜀军,秦、成、阶、凤等州相继归附,主导战争走向的背后,则是周世宗柴荣的禁佛运动。

柴荣只做了五年的皇帝,他若向天再借二十五年,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北朝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朝武宗李炎禁佛,以及后周世宗柴荣禁佛,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禁佛。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第二年,便开始了排斥佛教的一系列政策,是五代唯一对佛法排斥的一次。柴荣下诏,"近览诸州奏闻……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宜举旧章,以革前弊……诸道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抑停废。"

世宗诏旨颁布之后,废佛之风席卷全国,当年就废去寺院三万零三百三十六所,僧尼还俗者大约六万人。除重点保护的寺院外,其他寺院一律停废,另外,禁止私度僧尼,禁止僧俗舍身(自残),并下诏毁铜佛像以铸钱币,为开疆拓土提供经济保障。当时,盛行销融铜钱以铸佛像的风气,然而周世宗柴荣反其道而行,下令毁灭天下铜制佛像,销毁佛像以铸造铜钱,一时之间,天下的佛像几乎被毁灭殆尽。

周世宗柴荣年轻气盛,一方面毁铜佛以铸钱币,一方面不惜此身,以一当十,发奋荡平天下。柴荣登基的第一年,征讨北汉,整顿吏治和军政;登基的第二年,征讨西蜀,全国禁佛;登基的第三年,开始三征南唐,登基的第五年,北征辽朝,收复失地。我将无我,不负使命,周世宗柴荣那是真拼命,发自内心的拼命。

公元956年开春,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南京),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当然,征战南唐,离不开水战,于是就在五月,柴荣征集工匠打造战舰数百艘,并命南唐俘虏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周军纵横出没,气势浩荡,唐兵惶恐躲避,几乎绝迹。

大战在即的十月,柴荣特别关注赵匡胤,晋升其为匡国军节度、兼殿前都指挥使,自此赵匡胤正式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神勇无敌,气势如虹,屡战屡胜。南唐大将不服气,要求双方先布好阵式,以公平方式决出胜负,赵匡胤顺口答应下来。决战开始,赵匡胤双腿夹着马肚子,双手抱着马脖子,直冲入南唐军阵,兵刃直取南唐将领首级。

乱世枭雄风云际会,名山幽谷道祖隐居,此时,八十五岁的陈抟,才刚被放归华山。话说陈抟,熟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过目不忘,以诗著名。然而,陈抟直到六十岁,赴试进士仍旧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平生乐事。陈抟在武当山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每天,只是饮几杯酒而已。 后来,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然后,再次移居华山石洞, 每当睡觉,百日不醒。

周世宗柴荣,喜好道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有人就把陈抟之名上奏后周朝廷。周世宗命令华州府衙把陈抟护送到朝廷,并挽留陈抟在皇宫中居住了月余。周世宗向陈抟询问点化金银的法术,陈抟却回答说,"陛下今为四海之主,当以致力治国为念,怎能留意黄白方术?"

周世宗禁佛,但却信道,不但没有责怪陈抟,还任命陈抟为谏议大夫,然而陈抟却坚辞不受。 已经知道陈抟没有其他方术,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来居所,诏令该州长官逢年过节慰问陈抟。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召见陈抟,并赐陈抟"希夷先生"称号。再后来,陈抟老祖一百一十八岁时,在华山张超谷石室仙逝。

目光回到五代时势,公元957年开春,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消灭了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自下蔡(安徽凤台)还京。这次,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也被封为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王朴被升任为枢密使,检校太保。柴荣打造团队,依靠团队,欣赏团队,提升团队,论功行赏也是领袖驾驭团队的秘钥。

同年秋天,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讨南唐,攻取濠州(安徽凤阳),大败唐军于涡河(淮河中游的支流)。周军击鼓而行,顺水向东,沿淮城防,纷纷投降。随之,泗州(安徽泗县)守将献城投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继续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并进,势如破竹,所向皆捷,接连纳降濠州(安徽凤阳)、涟水(江苏淮安)、亳州(安徽亳州)。

公元958年开春,柴荣率军亲攻楚州(江苏淮安),遇到楚军防御使誓死奋击,周兵死伤惨重。攻克楚州之后,柴荣怒斩守将,并纵容六军大杀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柴荣嗜杀之名,即由此而来。接着,柴荣自楚州南巡,大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然后,至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

南唐主李璟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威武,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除去皇帝称号,只配谦称"江南国主"。李璟,史称南唐中主,虽治国理政不行,但赋诗能力尚可,当然比起他的儿子,李后主李煜来说,却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人无完人,皇帝也有软肋,南唐给中国古典诗词的贡献,让人记住了李煜所处的时代。

马不停蹄,人不卸鞍,公元959年初夏,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兵至宁州,刺史献城投降。之后,柴荣领兵水陆俱下,兵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献城投降。然后,兵至瓦桥关,守将献城投降。然后,兵至鄚州(黑龙江阿城县),刺史献州投降。再然后,兵至瀛州(河北沧州),刺史率城归顺。柴荣这次北伐,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你说,就柴荣这节奏,他要是向天再借二十五年的寿命,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又会怎么样?最起码,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吧,当然,更不知道赵光义在什么地方,还有,辽国估计早就被赶到朔北饿死了,继续往下想。。。。。。但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柴荣正在顺风顺水,准备乘胜夺取幽州,谁曾想却遇疾而返。

柴荣班师回到京师汴梁,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任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柴荣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并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并封燕国公。回京不足一月时间,周世宗柴荣驾崩,终年只有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联合执掌朝政大权。

柴荣只做了五年的皇帝,他若向天再借二十五年,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三十九岁驾崩,柴荣就像一颗流星,虽然无比 璀璨夺目,但却转瞬划过天际,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与疑问。要说柴荣正值壮年,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有说,柴荣是被赵匡胤毒死的,你且看柴荣尸骨未寒,赵匡胤就黄袍加身了,不当得利者最有嫌疑。然而,柴荣死亡原因,史书一笔带过,缺乏真凭实据,怎么自圆其说?后来,轮到赵匡胤自己了,故事里的烛光斧影,赵光义也不承认啊。

悬案,就让他们永远地悬而未决最好,否则,尘封的历史还有什么情趣可言?所以,历史学家们宁愿相信,柴荣是死于疾病,用力过猛,身心疲惫,操劳过度,力不能支。但是,三十九岁的年龄,所向披靡的生猛,孜孜以求的渴望,柴荣从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历史怎么不解释?

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三十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五年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二百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令后世扼腕叹息。

后来的事实无情地证明,柴荣的确是赵匡胤的打工人,并且是亏得一塌糊涂的打工人。看在老主顾周世宗柴荣的面子上,赵匡胤倒是十分善待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莫名失踪,一个莫名夭折,柴宗训勉强正常。

柴宗训刚继位,就被迫禅让了,因为年幼无知,获赠赵匡胤的"丹书铁契"。虽然,"丹书铁契"就是免死金牌,但柴宗训的寿命,也没超过二十岁。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柴宗训并无子嗣,如此,便没人为柴荣鸣冤叫屈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