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共有29个皇后,这些皇后都有一个基本特征,不是皇帝在世时册封的,就是儿子当了皇帝后追封的。其中只有一个特例,她既不是在世皇帝册封的,儿子也没有当皇帝,但却被追封为皇后,这个人就是孝静成皇后。
说起孝静成皇后,很多读者怕是觉得很陌生,但要是说起恭亲王奕訢,恐怕无人不识,孝静成皇后就是奕訢的生母。道光皇帝一共有四个皇后,其中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咸丰生母)是道光生前册封的皇后。
“成”是道光皇帝的庙谥,因此他的皇后按例都要加上一个“成”字,通常情况下我们称孝静成皇后为“孝静皇后”,故在之后的称呼中都以简称。
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于道光五年入宫,初封贵人。她是道光后妃中晋升最快的妃子,六年晋静嫔、七年升晋妃、十三年晋静贵妃,道光二十年,孝全皇后去世后,又晋皇贵妃并主持后宫事务。
道光二十年,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病逝,奕詝方才10岁。道光便将奕詝托付给了奕訢的生母抚养,这样奕訢便成了博尔济吉特氏的养子,一直到道光三十年为止,博尔济吉特氏抚养了奕訢长达十年之久。
道光晚年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颇为头疼,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犹豫不定。从长幼和出身的角度而言,奕詝为长子(前面三个均已去世),又是孝全皇后之子,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具有嫡长子的优势身份。
奕訢性格开朗,擅于骑射且在政治上颇有才华,尽管出身不及四哥,但胜在能力出众。再说清代立储,并没有立嫡立长的制度,而是采取立贤制。
博尔济吉特氏作为奕訢的生母,自然更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皇位,所谓的母以子贵,儿子要是当了皇帝,自己也就成了圣母皇太后。无奈事与愿违,道光帝偏偏立了奕詝为皇太子,如此一来自己的皇太后眼看就要泡汤了。
不过博尔济吉特氏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因为奕詝毕竟也是自己的养子,从孝道的角度出发,新皇追封她一个皇太后也在情理之中。咸丰继位后的第七天,便下旨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康慈皇贵太妃”。
显然奕訢和博尔济吉特氏的内心是不满的,因为她本身就是皇贵妃,咸丰尊封她为皇贵太妃,无非就是新帝继位普遍的加封的旧例,并非是特殊的恩典。
此后,奕訢曾多次向咸丰帝表示,要求将生母尊为皇太后,但咸丰始终沉默不应,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这样一来,为了一个皇太后的尊号引起了兄弟之间的反目。
在生母封号问题上,奕訢一直心存不满。咸丰五年夏,皇贵太妃患病,咸丰多次前去探望,这个时候皇贵太妃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晋封皇太后。未过多久,皇贵太妃病重,咸丰再次探视,恰遇奕訢自内而出。咸丰赶紧询问病情,奕訢说:“病情非常严重,只是未得封号,故不能瞑目以安。”
咸丰听了以后,不置可否地说了“哦、哦”,奕訢不知是误会了咸丰帝意思,还是有些昏了头,抑或是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立即到军机处传旨,称咸丰帝已谕准晋皇贵太妃为皇太后,命礼部准备正式的册封礼。
眼看木已成舟,咸丰不得不从奕訢所请,封其生母为“康慈皇太后”,但内心则是怒不可遏,对奕訢的不满到了极点。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在康慈皇太后去世后,咸丰就下令减杀皇太后的葬礼规格,宣布皇太后不祔太庙,即不系道光帝的“成”字,谥号也仅有10个字,少于该有的12个字。皇太后的牌位不供奉在太庙,显然就要低人一等,算不得是真正的皇后。
奕訢由于假传圣旨,也受到了咸丰的刁难,被革去了所有的差事,令他在上书房读书。直到多年后,奕訢才得以复出。
为了一个封号,咸丰和奕訢两兄弟至于翻脸吗?给养母一个皇太后的名分至于如此吝啬吗?
后世以咸丰不愿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并减杀她的丧葬规格,予以了批评,认为咸丰胸襟狭小。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咸丰之所以迟迟没有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也是出于实际情况考虑的。
一是有确有私心,博尔济吉特氏对咸丰固有养育之恩,但毕竟不是自己的血脉,相比之下,难免对亲生儿子奕訢有所偏爱。对此咸丰当然也会有所察觉,内心深处自然也有隔膜。
一旦将其封为皇太后,这对咸丰的皇权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奕訢已经贵为亲王,且又是军机大臣,他的生母若是封为皇太后,岂不是尾大不掉,难以控制。
二是不合祖制。按照清代的祖制,一个皇帝所册封的皇后不能超过三位。道光帝生前已经册封了三位皇后,因此咸丰不能违制再将奕訢的生母封为道光帝的第四个皇后。
像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都被封为皇太后,这主要是他们的亲生儿子后来继位做了皇帝。但已去世先帝的嫔妃,被继任皇帝封为皇太后的,在大清朝尚无先例。
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和奕訢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为了表彰奕訢的功劳,清廷这才为奕訢生母加谥为15个字,并且加系道光的庙谥,尊称为孝静成皇后,到了宣统元年,又追加谥号到了19个字。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