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总统 > 尼克松访华 > 标语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趣爱秀 2021-08-18 15:46:04 原文链接:网络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尼克松这次中国之行,世界为之轰动,时人震撼,并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有史书称之为当时“国际舞台上最为惊人的一举”,周恩来也称之为中美关系史上的创举。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往来频繁,迎来送往已是司空见惯。为何尼克松访华如此引人瞩目?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各处还张贴有标语。来华以后,尼克松总统被各处标语吸引,一幅宣传贴画中的“打倒美帝”的字样也被他看到。虽说来华之前中美关系已有所缓和,但尼克松看到这样的标语难免介怀。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在与毛主席谈话过程中,尼克松曾提及这件事,被毛主席以三个字巧妙化解。尼克松总统为什么选择此时访华?发生了哪些趣事?毛泽东主席又是怎样化解尴尬?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视频。

二战结束,中美关系紧张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企图通过迅速膨胀的军事实力,遏制共产主义为主导的思想左右内外政策,将世界塑造成“美国面目”。1947年至1949年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北约组织等冷战趋势的出现都表明了这一点。

美国统治者意识到,此时的欧洲已是“垂死的体系”,而太平洋两岸那些拥有数十亿居民的国家,很可能会决定世界未来的历史进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美国统治者原本就觊觎太平洋西岸,新中国更是对其形成强大的冲击波。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多年来,美国对蒋介石政权苦心经营。新中国的成立无疑使其感到“屈辱”,再加上本身对共产主义的仇恨,还有新中国对美国染指亚太地区的障碍互相等因素,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

事实上,整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及其官员都曾推行过反共仇华政策,包括尼克松及基辛格。为了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他们制造舆论,封锁经济技术,甚至采取军事侵略和武装挑衅。美国各个领域都浸透着反华气息。

不过,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美国没有急于动用武力,艾奇逊只是宣布不承认中国的新政权。当时,不少上层人物都不看好中共政权,认为其不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的利益,绝不会持久。事实证明,臆想始终是臆想,中共中央的政权越来越稳定,美国意识到不能再任由其发展了,必须采取措施。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于是,扼杀新中国的舆论横生,并在社会上延续了很长时间。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腊斯克、杜勒斯等人不断污蔑中国,想让国际社会共同制裁中国。尼克松本人也是世人皆知的“冷战武士”之一,五六十年代一直叫嚣,甚至诬称新中国将会成为全人类的祸害。

美国鼓噪舆论是为了推出具体的亡华政策。战后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军事战略,想要把亚洲的共产主义遏制在中国范围内,如杜鲁门遏制政策、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等。肯尼迪则把中国与苏联摆在同等战略目标上打击,约翰逊更是进一步加深肯式政策。

这些战略中弥漫着浓郁的火药味,致使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长时间处于美国炮火的包围圈中,生存和发展都遇到难以想象的阻碍。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逼近东北地区,仿佛在想尽办法证明此次军事行动是针对中国的,中方军队不得不赴朝参战。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杜鲁门就下令美国第七舰队强占台湾,企图分裂中国。通过在日本建立根据地,武装台湾,插足越南,建立菲律宾根据地,美国在中国大陆周围建立起军事屏障,并不断用飞机、大炮、军舰等挑衅中国。

除了军事威胁,美国还进行了经济技术封锁,外交领域也不承认新中国,百般丑化中国的形象。美国政治上生活中的反华气焰高涨,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甚至将反华当作一种时髦,美国国民的心态也开始扭曲。

局势有变,美方转移外交重心

五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美国逐渐意识到独霸世界不可能,当前的对华政策也行不通。首先,这一时期,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民主意识已经逐渐被人们看穿,其政策不断失败,处境进退维谷。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二战以后,美国在南朝鲜扶植的李承晚、越南吴庭艳、古巴巴蒂斯塔都是独裁暴君,其民主的谎言自然被粉碎。除此之外,美国以反共为理由挑起的战争,尤其是越南战争,不仅使其国力大大滑坡,还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抗。

当年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声称坚决遏共,但到了60年代末,为了国内的稳定,又必须从反共战争中走出来。为了挽回军事地位,美国不得不收缩海外军事力量。只要其坚持反华,就无法避免卷入到军事冲突中,现实使美国只得改变对华政策。

其次,60年代美国社会制度的缺陷也暴露无遗。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宗教主义以及大批战士毙命于战场,都使美国百病缠身、积重难返。同时,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尤其是反战抗议运动席卷全国,美国的社会结构遭到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的危境,尼克松必须寻找出路。这是美国转变对华政策的又一原因。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第三,从战后国际关系的局势来看,克制、缓和、对话是主色调,核时代的战争只会让全人类同归于尽。从战后中美关系来看,虽然双方长年对抗,甚至多次走进战争边缘,但双方还是保持一定的克制,并为和解作出努力。尤其是1955至1970年间美中大使级会谈,虽然在136次会谈中没有达成协议,但无疑为中美交流提供了渠道。

第四,中苏关系恶化。50年代中期以来,中苏两国关系有恶化的趋向。到60年代,恶化程度更为严重,这一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统治者的看法。根据中苏冲突的实况,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其实是苏联。

美国外交决策人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决定建立美中苏“微妙的三角关系”,利用势均力敌的外交手段,使美国获得自由和灵活机动的回旋余地。由于苏联采取的全球战略咄咄逼人,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中美接近上。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第五,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多次受到外界打压,但其强大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中国实行的一系列和平政策,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受到越来越多爱好和平者的欢迎。美国统治者也承认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因此,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尽快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

频频示好,从乒乓球外交到尼克松访华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尼克松的对华政策逐渐明朗,也就是改变过去极端敌对政策,使中美关系适应当前国际格局。为此,从1969年到1971年,美国采取多种方式向中国传递改善双方关系的信息,如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还有基辛格秘密访华。

1967年10月,尼克松发表文章,文章中首次提出接近中国的主张,提到“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面对美国的试探,中国也从本国需要出发,开始接受美国的接触。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科恩与庄则栋,一位美国球员,一位世界乒坛的佼佼者。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两人之间的友好会促成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乒乓外交”。这一切的发生,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1年4月10日至16日,中国邀请在日本参加锦标赛的美国球员访问北京。同美国乒协主席谈话时,周恩来还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古语表示欢迎。同时,尼克松总统也解除对华贸易的禁令。随着中美球员对垒,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之门也逐渐打开。

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与尼克松开始实行“波罗计划”——秘密访问中国。两天内,仅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就用了17小时,为中美关系的缓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部伟大的历史剧终于拉开序幕。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为了接待尼克松的到来,周恩来总理从礼宾礼仪、安全保密、宣传教育、新闻报道等多方面进行准备。这是中国第一次接待美国总统,接待工作中稍有疏忽都可能产生不利的国际影响。为此,周总理确定外交的总方针:不冷不热,不亢不卑,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

来访以前,美国先安排黑格率领18人的小组来到中国,协商各方面的工作。齐格勒还说美国家家有电视,民众想看实况直播。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熊向晖召集相关负责人落实。

但国务院文化组竟拒绝这一要求,并说是“首长指示”,表示不能向美国和世界宣传尼克松。他们口中的首长就是江青一伙,其他人也不好再说什么。熊向晖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以后,周恩来听到后大怒,表示现在是缓和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美国人民看到以后,会增进对中国人民的了解,也会增进两国友谊。这是宣传尼克松,还是宣传新中国?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于是,周总理让熊向晖告诉齐格勒,中国政府同意,但没有卫星,希望美国给予支持。熊向晖告诉齐格勒以后,齐格勒表示卫星租金很贵,不过可以由中国承担修建,美国提供技术,不需要租金。

熊向晖一听,觉得这笔买卖不错,便没有表示反对。周总理得知后严厉批评熊向晖,表示租用卫星不是钱的问题,关系着国家主权,“我们不能有丝毫含糊!”同时,周总理还设置了一系列卫星租用意见,如具体租期、租用期间使用权以及合适的租金等。

齐格勒得知中方的意见,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佩服,并表示会将这一深刻印象告诉尼克松总统。齐格勒还坦言对周总理的称赞:“现在我完全同意基辛格博士的看法:周恩来总理是世界上罕见的、令人敬佩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尼克松访华趣闻

一切准备就绪,访华之日转瞬到来。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10分,美国总统的副机首先降落北京,尼克松总统乘坐的专机于11点30分准时着陆,开始了为期7天的访华之行。这期间发生了不少趣事。

“总统失踪了”。尼克松到达之前,美国记者、背景驻地记者都先来到现场,更有无数美国人守在电视机旁,期待这场会晤。按照惯例,接待国家元首来访,安排的仪仗队需为120到150人,而此次欢迎尼克松的仪仗队队员多达360人。

这种少有的高规格令尼克松非常满意,周恩来与尼克松同乘“红旗”轿车直驰宾馆。毛泽东在尼克松到达三小时后就会见了他。由于毛主席亲自决定的仓促,没有事先与美国相关官员打招呼,导致警卫员一度以为“总统失踪了!”慌作一团,中国外交部解释以后,他们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打倒美帝”。对于接待尼克松的地点,我国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这所宾馆内装饰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宣传画,其中一幅中美对立期间的画作吸引了尼克松的注意。这幅画上,一个中国人举枪对着外国人,配以“打倒美帝”的字样。

尼克松看到后没有说什么。由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当时的中国有许多类似标语,原本稀松平常,但在中美关系即将缓和的节点上,出现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

对于尼克松的到来,毛主席也作了充分准备。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为了能顺利进行此次会晤,常常锻炼身体。两人相见后,尼克松想与毛主席大谈中美关系,没想到毛主席却说:“这个问题你同周总理谈,今天,我们只谈哲学。”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看到反美标语,毛主席三字化解

尽管身体不好,毛主席的思维仍然迅捷,尼克松大为震撼,很快沉浸在毛主席的谈话中,就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交谈过程中,尼克松突然想到在宾馆看到的“打倒美帝”,便向毛主席提起,会谈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尼克松此时提起这件事,即使说者无意,听者也会有心。但毛主席丝毫没有紧张,微笑着对尼克松说了三个字:“放空炮。”尼克松听完不解,一旁的周总理及时解释,这类口号很常见,就像美国嚷着要打倒共产主义一样,现在谁又动手了呢?“只闻其声,就是放空炮”。

听完周总理的解释,刚刚还如临大敌的尼克松哈哈大笑,会场的气氛也放松下来。这样一件稍有尴尬的事,被毛主席的一句话化解,可见毛主席的反应之快。

28号,《联合公报》发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不仅两国之间的交往扩大,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美外交的影响下,世界上其他国家也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南海的大门一次次像客人敞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