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中间有短暂的新莽政权和更始混乱,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西汉(前202~8年)
西汉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
汉高祖刘邦(前202-前195年在位)是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对汉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在与项羽进行的楚汉战争的过程中,为笼络人心,刘邦将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以丹书铁劵的形势分封给自己的追随者。但在击败项羽后,这些异姓王就成了刘邦的心病,尤其是这些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实际成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这就更让刘邦寝食难安。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首先解决了燕王臧荼,臧荼之子臧衍逃往匈奴,刘邦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用陈平之计,以巡视为名约韩信到陈地。韩信去陈谒见时被抓捕,哀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回到洛阳,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
同年,匈奴进攻马邑(山西朔州),在巨大的压力下韩王信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刘邦致书责备,惊恐不已的韩王信最终反叛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
汉七年(前200年),刘邦率军攻击匈奴与韩王信,因轻敌冒进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侥幸得脱险,这就是历史上其名的“白登之围”。
为缓和双方关系,汉开始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刘邦本要以长公主鲁元公主嫁匈奴单于,因吕后不答应,日夜哭泣才作罢,险些被和亲的鲁元公主嫁给了赵王张敖。
刘邦对这个女婿的态度可谓极度恶劣,面对小心伺候的张敖不仅肆意辱骂,还睡了人家的小老婆赵姬,赵姬后来生下了刘长。其实,这是刘邦为打击异姓王而存心“找茬”。
刘邦的飞扬跋扈让赵国国相贯高、赵午非常气愤,决定杀掉刘邦,但被张敖拒绝。后来此事情败露,张敖还是被牵连下狱,幸因他娶了鲁元公主的缘故,只被降为宣平侯,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汉十年(前197年)七月,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去世,刘邦派人召韩信过去的部下陈豨进京,陈豨以病重为由推托。九月,陈豨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帅兵亲征,韩信以告病为由未随刘邦亲征。
汉十一年(前196年),汉将柴武屠平参合城(今大同府东),杀死韩王信。
同年,韩信被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杀死于长乐宫,并被夷灭三族。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兴,又因萧何的算计而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刘邦平定陈豨后,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
在反击陈豨的过程中,刘邦搂草打兔子,以阴谋反叛为名突袭逮捕了梁王彭越,将其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彭越在途中遇到去和刘邦相会的吕后,结果他不开眼地向吕后辩解,政治上越发老练成熟的吕后将他带回,对刘邦说为免除后患不如将他杀掉。
刘邦把彭越剁成了肉酱,然后分装送给各诸侯。惊恐不已的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抱病亲征,不久英布战败被杀。
刘邦于回途中路过家乡沛县,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雄浑豪放的气势让人血脉贲张,其壮志未酬的遗憾也让人伤感不已。
在平定陈豨之乱中,作为异姓王的燕王卢绾一直在犹豫和怀疑中摇摆,且暗中与匈奴和陈豨往来。发小卢绾的背叛让刘邦痛心疾首,刘邦命樊哙攻击卢绾。此后,刘邦杀白马与大臣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之为“白马之盟”。
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有夺取天下之功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为宗”,因而刘邦被誉为高祖。
在长城下,一心想求得刘邦原谅的卢绾仍在苦苦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得知刘邦病逝,卢绾无奈只得率部逃往匈奴。
卢绾部下卫满带千余人出走朝鲜半岛,得到朝鲜哀王箕准的厚待。次年,卫满假传汉朝派大军来攻,请求到箕准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箕准逃亡到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卫满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至此,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因势小得以唯一保存。吴氏长沙国历经五代,四十六年。汉景帝庶子刘发后来被封为长沙王,史称“刘氏长沙国”。
同年夏天,南越武王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同年底,樊哙在灵丘杀死陈豨,至此困扰汉帝国的异姓王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汉惠帝刘盈(前195-前188年)在位仅七年,是汉朝第二位皇帝。
刘盈的悲剧人生在于他的一生都淹没在父母的光环下,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刘邦不喜欢这个儿子,在与项羽交战时为了逃命曾把他和他的姐姐数次踢下车子,要不是夏侯婴将这对苦命的姐弟抱上,乱军之中他们的命运实难预料。刘邦喜爱的是戚夫人所生子刘如意,曾有废掉刘盈的意思,若真的如此,作为嫡出的刘盈只怕也难逃一死。
刘盈继位之初,颇有大干一场的想法。但丞相曹参对他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指无为而治),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曹参一席话让刘盈打消了想法。这就“萧规曹随”的典故。
刘盈是个本性忠厚善良的人,对自己那些并非一母所出的兄弟们也极力保护。他的母亲太后吕雉极度仇恨戚夫人刘如意母子,刘盈为防备母亲下毒手,便与刘如意同寝同食,但最终刘如意还是被毒死了。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掉舌头并将其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扔在厕中。彘(zhì) ,豕也,即猪。面对这种惨状,吕后的“人设”在刘盈的内心中彻底崩塌了,他悲愤地喊了句“这不是人干的事”,从此再也不理朝政了。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十月,齐悼惠王刘肥入朝,宴饮于吕后之前。刘肥是刘邦在沛县时的情人曹氏所生,刘盈以悼惠王为兄,如普通百姓人家礼节,让刘肥上座。这显然违背君臣礼制,吕后因此大怒,秘令上毒酒要杀死刘肥。 刘肥不知道,端杯欲饮,又是刘盈也起来取酒为吕后祝寿。吕后总不能连亲生儿子也赔上,只好打掉毒酒。齐王虽不明白但感到奇怪,也不再饮酒。事后得知原委的齐王吓出一身冷汗,割齐国的阳郡给鲁元公主去讨好吕后,总算是逃过一劫。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向汉朝发出挑衅,冒特单于派使者向吕后致书,声言“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面对如此充满挑衅与羞辱的举动,吕后第一个想法就是将来使的脑袋砍下来,将军樊哙更是表达了带兵十万去扫荡匈奴的豪言壮语,但季布表示反对,以当年高祖四十万雄兵尚且被围困,现在国力尚弱,兵力又少,应采取理性务实的政策。
吕后采纳了季布之言,强压怒火在回信中称自己年老色衰,又给了些金银珠宝美女做礼物才作罢。此事被汉朝视为国耻,后来西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将匈奴打的落花流水,一雪胸中的愤恨。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十月,年仅十一岁的张嫣成为舅舅汉惠帝的皇后。吕后这种安排明显是有悖人伦的荒唐之举,但在二千多年前的汉家皇室,这件事的的确确发生了。可怜的刘盈与张嫣都成了吕后手中的棋子,张嫣至死都是个处女。后来天下臣民出对张嫣的怜惜与同情,尊她为花神,为她立了花神庙。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汉废除了自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挟书律”。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官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过焚烧之难。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二十九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宽仁柔弱做了七年有名无实的皇帝的刘盈去逝,年仅二十三岁。
发丧期间,太后吕雉哭泣时“干打雷,不下雨”,众人无不诧异。张良之子年仅十五岁的张辟强担任侍中,对丞相陈平说这是太后担心大权旁落,建议让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掌控军权,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以安抚吕后求得自保。
果然,陈平提议获得吕后嘉许,随后吕后才泪如雨下。
吕后先后立两任傀儡少帝刘恭、刘弘,但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为王,将权力牢牢把控在自己及吕氏家族手中。
高后七年(前181年),吕雉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南越与汉王朝交恶。
高后八年(前180年),政治女强人吕雉病死。临终前,经验丰富的吕雉仍清醒地意识到发生政变的风险,嘱托自己的侄子吕产、吕禄务必要把住兵权,不要给自己送葬。但比起精明果断的吕后,她的子侄却是志大才疏,不久已故的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率先起兵,陈平和周勃诓吕禄交出兵权后将吕氏灭门。
吕氏之乱被平定后,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继位。刘恒将平叛诸吕的正月十五定为节日与民同乐,这就是留传至今的元宵节。
同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
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是汉朝第五位皇帝。
刘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刘恒的人生经历可谓“偶然+幸运”,他的母亲薄姬原是秦末战争时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在楚汉争霸时附汉而后又叛汉,被韩信击败,而后被汉将周苛所杀。薄姬成了俘虏,先被送入织室织布,后被纳入后宫。
当时和薄姬一同被俘的还有管夫人和赵子儿,三人交好,曾相约“富贵莫相忘”。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刘邦宠幸,有一次她们将相约之事当作笑话讲与刘邦听,那知刘邦竟对这位从未召幸的薄姬产生了怜悯之情,当夜便临幸了薄氏。幸运的是,这一次的风流就让薄氏有了身孕,生下儿子刘恒。
刘邦死后,吕后允许薄氏到代地与儿子团聚,母子从此相依为命。此后十五年里,刘桓不曾有一次被召进京朝见。诸吕之乱被平定后,作为吕后孙子的刘盈的儿子都被排除继位的可能,立有大功的刘邦长孙刘襄实力让朝中的大臣十分忌惮,刘邦的另一个在世的儿子刘长因是吕后养大的也不能让人放心,于是皇帝之位又幸运的落在了远在代地的刘恒的头上。客观地说,这是出于君臣权力平衡的结果。
带着偶然和幸运的刘恒继承了皇位,而他所开创盛世、安定天下的伟业则证明他决非是个只依靠偶然和幸运的庸主。
面对王朝内外极为困难和错综复杂的环境,年青的皇帝很快就让这些老臣们对他刮目相看,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命张武为郎中令,掌控军权并诛杀后少帝刘弘及其三个弟弟。接着,他下令大赦天下,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以笼络人心。
刘恒极具识人之明,大胆征召时年二十一岁的贾谊,委以博士之职,而才华横溢的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给他提供了许多治国安邦之策。
对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周勃,刘恒恩威并用,后来免去他的丞相职务,命其回到自己的封地。刘恒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最终说服赵佗去帝号重新归汉。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侄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这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的第一例,事实证明了同姓王也不可靠。刘恒派灌婴镇压,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密谋反叛,刘恒召他入长安后将其拘捕,刘长后来在发配蜀郡途中绝食而死。
面对诸侯国越来越大的威胁,贾谊上《陈政事疏》,即著名的《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首次提出了削弱藩国、加强皇权的策略。鉴于以王朝实力暂时难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刘恒将此事压了下来。
同年,匈奴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即位,是为老上单于。面对实力强大的匈奴,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宦官中行说作为和亲公主的奴仆被派往匈奴。
临行前,心中愤懑的中行说叫嚣说“必我行也,为汉患者”,意思是:非要我去,我就会成为汉朝的祸患。当然没人理会这个小人物的牢骚,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人深深影响了此后数十年匈奴与汉王朝的国运,在他的挑唆下,匈奴不断南下劫掠,给汉王朝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晁错针对匈奴的侵扰向文帝上《言兵事疏》,得到文帝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又上《守边劝农疏》,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得到了文帝采纳。这种军民结于一体抵御匈奴巩固边防的策略极为高明,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病逝,年仅三十三岁。与贾谊同龄的晁错从此成为力主削藩的旗手。
汉文帝的一生都在勤勉节俭宽厚爱民中度过,作为皇帝的他亲自带头到田间耕作,沿袭周礼之“耒礼”,开创了皇帝“亲耕”之先例,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帝王。他曾两次减轻田租税为三十税一,就是交纳1∕30的土地税,从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他将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不为自己修建享乐的宫室园林,吃的是简单的萝卜青菜,穿的是黑粗丝衣服,为了节省布料还不允许其宠妃慎夫人着曳地长裙。他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他下令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
刘恒倡导孝悌之道,并以身做则,《二十四孝》中记载了二个故事与汉文帝有关。
一则是:淳于意曾经是一个清官,后来弃官从医,因医治中误伤人命被判肉刑。去长安受刑前,淳于意叹息自己没有儿子,痛骂女儿不能替他申冤。小女儿缇萦刚刚9岁,从齐国跟到长安,跪在宫门外为父鸣冤,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汉文帝大受感动,当年就废除了肉刑,这就是著名典故“缇萦救父”的典故。
另一则是:刘恒的母亲薄太后重病多年,刘恒在母亲榻前服侍,据说衣不解体、目不交睫。老娘服药前,他都要先尝尝苦不苦烫不烫,是否够火候,最后才亲自喂给母亲吃。
刘恒还下达“养老令”,给全国八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肉,这在今天来看都极为难得的善举。
刘恒的仁慈宽厚一直保持到临终之前,他下诏说自己死后,百姓哭吊三日就可除去丧服;不要禁止民间嫁娶、祭祀、饮酒、吃肉,应当参加丧事、服丧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脚,服丧的麻带宽度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不要动员民间男女到宫殿来哭祭等。更让人惊奇的是他还遣散夫人以下姬妾,让她们嫁人,展现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日,一代明君刘恒崩于长安未央宫,享年四十七岁。
汉景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十六年,是汉朝第六位皇帝。
刘启在位期间,重用晁错,力行削藩政策。诸侯中势力最大的吴国立即成为削弱的首要目标,而吴王刘濞更是刘启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吴王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刘启做太子时,刘濞的儿子刘贤进京陪伴皇太子刘启喝酒博弈。对弈中二人起了争执,刘贤的态度不甚恭敬,刘启拿起棋盘就打刘贤,棋盘砸中刘贤的头颅,不料竟把他打死了,于是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
刘濞又伤心又是痛恨,气愤地说“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葬。”刘濞又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从此,吴王到死都不再入朝朝见天子。
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刘启宠爱的美人王娡生下了皇十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启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引来吴王刘濞的警觉与不满。
在刘启下诏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后,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这就是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面对叛军的汹涌而来的攻势,刘启一时慌了手脚,曾在吴国当任过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刘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出使吴国。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也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在重压之下,刘启批准了这道奏章。 可怜的晁错被骗上朝议事,其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被中尉拦住,随即向晁错宣读诏书,将尚穿着朝服的晁错腰斩。 晁错之死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刘启软弱无能,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且拒见袁盎。
刘启这才丢掉幻想,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导致叛军的溃乱,“七国之乱”仅历经三个月就被彻底平定。吴王刘濞逃到东瓯,汉廷收买东瓯王将其诱杀,吴太子刘驹逃入闽越国。
经过七国之乱,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同姓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极大缓解。
刘启继承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将徭役年龄从17提至20岁,把交纳1∕30的土地税的制度固定下来并进一步完善减轻肉刑。在对外方面,汉景帝延续了先前的对匈奴和亲与安抚的政策,面对匈奴骚扰,汉帝国虽偶有反击,但基本上双方保持了稳定和平。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刘启于病中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成年礼)典礼。不久,刘启病逝于长安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
“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文帝与景帝所开创的“文景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倍受推崇,是能与周朝“成康之治”相媲美的美好时期,后世称颂“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
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帝国国力大增,人民富足,随着一代雄主的出现,汉帝国对外隐忍的政策即将发生改变。
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是汉朝第七位皇帝。
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颇具争议的、创造诸多个第一的不世出的英雄人物。
刘彻十六岁时接过了汉帝国的权力。刘彻的外祖母臧儿是刘邦分封的异姓王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被刘邦杀掉后,家道中落臧儿嫁给平民王仲,其长女就是刘彻的母亲王娡。
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两子田蚡、田胜。王娡本已出嫁生女,但她的母亲臧儿听了相士姚翁的话认定女儿是“大贵之人”,竟将女儿从夫家强行接回来,走关系将她送进了太子宫,而王娡不负重望的生下了皇子刘彻。
刘彻成为太子与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刘彻的母亲王氏许诺让刘彻迎娶刘嫖之女陈氏,因此在储位之争中得到刘嫖支持的刘彻最终胜出。
初登大宝的刘彻崇尚儒家的学说,颇有大展一番拳脚的想法,但这与汉初以来遵循推崇信奉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相冲突,他的祖母窦太后尤其不喜欢儒术。
在窦太后的干涉下,刘彻所重用的儒术的代表赵绾、王臧就成了牺牲品,被迫自杀。热情如火年青的皇帝刚想一露峥嵘就被兜头盖脸泼了一盆冷水,这也成了后来汉武帝立太子而杀其母的主因。刘彻创立了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
建元二年(前139年),郎官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率队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这次被太史公赞誉为“凿空”(即开通大道之意)西域的伟大旅程,就是开拓丝绸之路的起始。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刘彻真正得以掌握大权,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刘彻根据大臣主父偃(yǎn)的提议推出了“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这一来诸侯王的土地进一步缩减,被极大削弱。在思想上,刘彻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确立了“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地位(所谓大一统,即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天子),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深深影响中国了直至今天。
刘彻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在完成这些改革后,刘彻开始把目标对准了老冤家--匈奴。
元光二年(前133年),刘彻采纳王恢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将军,率三十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准备一举消灭匈奴军臣单于,但事情败露,匈奴撤兵。马邑之谋(山西朔州)拉开汉匈战争的序幕。
元光六年(前129年),汉军分四路出击,开始进攻匈奴。其中一路的车骑将军卫青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河北怀来县)、渔阳。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区。汉武帝设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元朔三年(前126年),历尽艰辛的张骞与堂邑父回到长安,这次远征未能达到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这此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漠南之战
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夜袭匈奴右贤王的王庭(蒙古国南戈壁省),俘获男女一万五千多人,牲畜数十万头。刘彻派使者捧大将军印信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6000户(汉书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初次参加对匈奴作战,时年十七岁。各部进展不利,唯霍去病率八百骑兵,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二千余人,杀伊稚斜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藉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俘单于叔父罗姑比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全身而返。刘彻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赐食邑二千五百户。
河西之战
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杀敌四万,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浑邪王率部四万投降,汉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汉帝国完全占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张掖郡所辖的山丹,直到今天都是中国的军马基地。
在这些降俘中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jin mì dī 因祭天金人得以姓金,名字意为河边的朝阳)成为汉武帝的养马人。
漠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蒙古杭爱山脉),歼敌一万九千余人。霍去病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敌七万四千余人,霍去病登狼居胥山(蒙古国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临翰海(贝加尔湖)而还。
漠北之战是汉匈之间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此役歼灭匈奴主力九万,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此役后,深受打击匈奴向西北退却,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连患基本解决。 西汉时期的封狼居胥与其后的东汉燕然勒石,是汉民族的立国立族之战。
同在这一年,刘彻将扩展帝国的目光点转向西域,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乌孙夹攻匈奴。因连年战争增加了财政支出,严重消耗了帝国的财富,刘彻任用桑弘羊担任大农丞,“尽管天下盐铁酒粮之事”,实行盐、铁等的垄断官营,自汉代至今,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的。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虚岁)。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携乌孙使回到长安。后来乌孙与汉朝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两次和亲,成为为牵制匈奴的重要力量。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联系,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而引进的汗血马、葡萄、西瓜、石榴、胡麻、苜蓿等也丰富了中国的经济生活。张骞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元鼎三年(前114年),汉帝国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博望侯张骞病逝于长安。
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杀意图归属汉朝的南越王、王太后及汉使,刘彻派兵征讨。次年,汉军攻克南越国都番禺,生擒南越王相吕嘉,南越国亡。
汉在南越设立南海,儋耳、珠奎、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汉帝国南边的疆域到达今天越南的南部。
刘彻又下令分兵征讨东越。次年,东越国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合谋,杀余善降汉。汉武帝诏命将当地民众迁徙到江、淮地区,闽越国灭亡。
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有成就的帝王祭祀天地、赞颂功业的大事,有资格封禅的帝王少之又少。太史令司马谈因病未能跟随汉武帝前往,就为此终身引为遗憾。不久司马谈病故,他的儿子司马迁担任了汉帝国史官。
元封二年(前109年),刘彻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攻灭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
元封三年(前108年),刘彻在此设置乐浪郡(约在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
同年,因攻击劫掠汉朝使节,梗阻丝路,赵破奴、王辉率汉军征伐楼兰(今新疆罗布泊一带)、姑师(今吐鲁番附近),俘虏楼兰国王,改“姑师”为“车师”。随后的五十年中,匈奴军队与汉军双方进行了西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争夺战,有五次大规模的战役,史称“五争车师”。
元封三年(前108年),一代名将卫青病逝。
太初元年(前104年),刘彻下令改正朔,色尚黄,颁布《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春节也由此而来。
太初元年至太初四年(前101年),刘彻为了得到汗血马,两次派乐人出身的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国。最终,大宛王毋寡被部下所杀,大宛臣服汉帝国。
天汉元年(前100年),中郞将苏武代表汉庭出使匈奴。在汉匈激烈对抗的同时,双方多次互派使节试探和侦察。因为介入到匈奴内部争斗,苏武被扣留,流放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匈奴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不为所动,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持节不屈的囚徒生活。
天汉二年(前99年)秋,刘彻派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击匈奴右贤王,李广的孙子李陵作为随从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
因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刘彻暴怒,夷李陵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司马迁因对李陵被俘给予极大的同情,被汉武帝将其下狱。
据汉朝的刑法,免除死刑有两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显然,身位小小史官的司马迁是拿不出这笔钱的,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第二种刑罚,这是极为羞辱的。
家人被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匈奴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且鞮侯单于封李陵为右校王。
多年以后,单于派遣李陵去看望苏武。李陵劝苏武说:“即使在这里守节也不会有人知晓。你的两位兄弟已死,母亲也去世了,妻子已经改嫁,十几年过去了,妹妹和子女也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在这里长时间的折磨自己!况且汉武帝年事已高恩威无常,大臣无罪被杀的已有十几家。”
苏武表示自家历代受国家恩养,必当不辱使命效忠国家,自己对于汉武帝的忠诚就如同儿子对父亲的忠诚一样不需要回报。李陵被苏武的坚贞不屈所感动,长叹:“唉!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的罪过简直比天还高。”然后流泪与苏武告别。因为他自己没脸送苏武礼物,便让妻子出面赐送牛羊。
征和二年(前91年),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写作,司马迁终于完成旷世名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于二十四史之首。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到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经历,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光荣与辉煌让我们振奋而欢笑,他们的失败与屈辱让我们痛苦和忧伤。如果没有《史记》的记述,我们的上古的历史恐怕更多的是漆黑与迷茫,五千年绵延的文明就会出现缺失,中华民族自信与骄傲更是无从谈起。
《史记》在中国的历史地上据有最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史学传承、文学贡献极大,虽然记述三千年的史实中不免有谬误和瑕疵,但瑕不掩瑜,其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仍备受推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对司马迁和《史记》都要心存感激,无论给予他和这部著作怎样的赞颂都是不过分的。
就在这一年,刘彻又经历一次人生中最大的悲剧。酷吏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利用爆发的巫蛊事件诬陷太子刘据用巫术谋害汉武帝,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刘彻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的冤情,此时清醒过来的刘彻痛心疾首,下令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造“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受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征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等请求在轮台屯田,刘彻下《轮台诏》予以否决。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汉武帝自我批评的“罪已”行为,是转变调整扩张政策,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措施。
事实上,几十年的穷兵黩武确已让汉帝国不堪重负,人民困顿,处于危机四伏的风雨飘摇之中,汉武帝休战转向民生的调整将汉帝国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刘彻于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四天后的丁卯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威强睿德曰武”,刘彻谥号孝武,庙号世宗,葬于茂陵。茂陵边上与他相伴的是他的两名功勋卓著的战将--卫青和霍去病。卫青的墓似阴山,霍去病墓似祁连山。
汉武帝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将帝国领土疆域扩大了整整一倍。汉帝国达到极盛时期,也奠定了中华的疆域版图。虽然有着穷兵黩武的恶评,但汉武帝刘彻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秦皇汉武”的赫赫英名,汉民族更是因他而得名,其勇于开拓、昂扬尚武的精神与丰功伟绩让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仍深深的受益着。
汉昭帝刘弗陵(前87-前74年)在位十三年,是汉朝第八位皇帝。
刘弗陵即位时年仅八岁,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霍光被誉为汉代“召公”。刘弗陵是个可怜的孩子,他的母亲赵婕妤(钩弋夫人)因汉武帝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而被赐死,他的异母姐姐鄂邑长公主进宫将他抚养长大。
始元元年(前86年),金日磾病逝,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
始元四年(前83年),十二岁的刘弗陵立年仅六岁的上官氏为皇后。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桀的孙女。霍光认为孩子太小本来不同意,但他的女婿上官安走了鄂邑公主的情夫丁外人的路子,将事情办妥了。
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想将丁外人封为列侯(汉代有规定,非列侯不能娶公主),被霍光以“无功不得封侯”驳回。霍光此举将无疑将上官家族,丁外人及鄂邑长公主全都得罪了。御史大夫桑弘羊与霍光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也怨恨霍光。
刘弗陵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也心存怨恨。于是这几股政治势力就暂时联合起来,试图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
始元六年(前81年)春,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经苦难的苏武回到长安。临行前,李陵摆酒宴送别他时说:“假使汉朝不诛杀我的家人,我或许能像曹沫那样立功赎罪。但皇上杀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你我一分手,再没有相见之日了。”李陵终老于匈奴。
同年,上官桀、燕王刘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但他们诬陷霍光的伎俩被十四岁的小皇帝轻易识破。
元凤元年(前80年),阴谋政变的上官桀、桑弘羊等被逮捕,诛灭家族。鄂邑长公主、燕王刘旦自杀身亡。
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因病崩于长安未央宫,年仅二十一岁。
汉昭帝没有子嗣,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被召入朝继位,成为汉朝第九位皇帝。但仅二十七天,霍光便废去刘贺。
刘贺被废,台面上的原因是说他荒淫无道,索取无度,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他还没什么根基却过于张扬强势,猴急地要接管权力,这就动了霍光等人的“奶酪”。
不甘被废的刘贺抗争说,“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此语出自《孝经》,是孔子的原话,就是:天子如果能有七个敢于向他进言谏诤的臣子,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但已无济于事。刘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权臣废去皇帝。
霍光等大臣将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刘病已时年十八岁。
汉宣帝刘询(前74-前49年)在位二十五年,是汉朝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襁褓中就被收押入狱的皇帝。
刘病已刚出生不久就因祖父刘据的“巫蛊之祸”而下狱,这个可怜的婴儿得到长安城的廷尉邴吉的关照,邴吉让女犯人哺育刘病已,使他活了下来。后来汉武帝病重听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汉武帝便派遣内谒者令郭穣把长安的犯人一律杀掉,又是邴吉拼命阻止将刘病已从死神的手中救了下来。临终前,得知尚有这个皇曾孙的汉武帝留下两道遗诏,一道为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封侯;另一道就是将不满五岁的刘病已释放收养于掖庭。所谓掖庭就是东西两侧像两腋般护卫着帝后寝宫的宫区,通常作为嫔妃所居。
虽然刘病已回到了宫中,但对这个故太子的孙子,宫里的人想必对他也是马马虎虎。自幼孤苦伶仃、饱尝人间冷暖的刘病已经常溜到宫外,甚至涉身远游,从而深知民间疾苦,这对他后来当上皇帝后的施政大有补益。长大后,刘病已娶了民间的许平君为妻,生下儿子刘奭。
刘病已即位,如同天下掉下了“馅饼”砸在头上般幸运,他汲取刘贺操切夺权失败的教训,对霍光言听计从。唯有一件事,他决不妥协。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但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于是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怎么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呢?刘病已顶住压力立许平君为后,这就是让人无比感动的“故剑情深”的故事。
本始三年(前71年),霍光的妻子竟派女御医淳于衍在许皇后的滋补汤药中加入孕产妇禁服的一味中药——生附子,毒杀许皇后。刘病已无比悲痛,追封许皇后为“恭哀皇后”,并葬于杜陵南园。之后刘病已忍住胸中怒火,于次年立霍成君为后。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月,霍光病逝。四月,刘病已开始亲政,逐渐削弱霍家的权力。
地节四年(前66年),刘病已一举平定霍氏谋反,废掉霍成君,从而大权在握。
元康二年(前64年)五月,为让百姓避讳更容易,刘病已改名刘询,意为询计于民间,并将之前因触讳而犯罪的人全部赦免。
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汉帝国征服西羌。就在这时汉朝的老对头匈奴发生内哄,日逐王先贤掸因与篡位的右贤王争夺权位失利而处境危机,率部归属汉朝。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率领西域联兵五万余人前去接应,从此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宣告结束。
汉朝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刘询将车师国分为车师前部、后部,亦称车师前国、车师后国。
至此西域诸国尽归汉朝,张骞之始,郑吉之终,汉武之愿,汉宣实现。
就在汉帝国重新走向强大之时,匈奴的内乱却在加剧,五位单于为争夺权位,相互攻击,匈奴开始由盛转衰。经过一番争斗,呼韩邪单于获胜,总算是复归单于庭。可是没等他把气喘匀,他的兄长左贤王呼屠吾斯又在东部地区自立为单于(郅支单于),匈奴再次内斗起来。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两方都接受。
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被称为南匈奴;郅支单于部居漠北,被称为北匈奴。郅支单于自知实力不敌汉朝,开始向西方扩张,这是匈奴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分裂。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率部南下,亲自入朝谒见汉帝。汉与南匈奴关系日渐密切。
同在这一年,远嫁乌孙已五十年的解忧公主在上书汉宣帝,表达了“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的思乡之情与请求后,深受感动的汉宣帝接回了这位年过七十的大汉的功臣及其三个孙子,并给予她极高的规格接待和安置。两年后,解忧公主在长安去世。
黄龙元年(前49年),呼韩邪单于第二次亲自入朝。当时郅支单于已率部远离单于庭西迁,汉朝便准许了呼韩邪单于北归故地的请求。临行前,呼韩邪单于与汉将韩昌、张猛立下了世代友好互助的盟约,稳固和发展了与汉朝的团结,双方在长达六十余年时间里保持了和平。
汉宣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边疆稳固,文化昌盛,史称“孝宣之治”。正是这一时期,太史公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史记》得以公开传布。
杨恽才华出众,个性耿直,但出言不逊,尤其喜欢大讲特讲《史记》中的帝王隐事。最终,杨恽因“八卦”而得罪了汉宣帝而被杀,这被认为中国文字狱之始,也成了汉宣帝人生的污点。
太子刘奭对汉宣帝的严酷举措曾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提出多重用儒生,汉宣帝严厉地对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刚柔并济,德政与法制相结合才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显然,“柔仁好儒”的太子过于偏颇和理想化了让汉宣帝极为不满,刘询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但出于对许平君的感念,太子保住了位子。
黄龙元年(前49年)冬,汉宣帝刘询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三岁。刘询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中兴之主,谓之中宗)。
汉元帝刘奭(前49-前33年)在位十六年,是汉朝第十一位皇帝。
刘奭继位后执政少有亮点,而性格柔仁的弱点却很突出。这时期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斗争日益激烈,汉元帝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宦官石显甚至逼死了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汉帝国由此走向衰落。
初元四年(前45年),郅支单于表示愿意内附汉朝,索求释放作为人质的儿子。刘奭同意,特派谷吉护送其子回国。但郅支单于竟然杀害谷吉等人,向西逃到康居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
郅支单于与康居国王互相娶对方的女儿,互为翁婿,互为利用。郅支单于多次借兵进攻乌孙国,竟攻至乌孙都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下,劫掠造成西部空旷近千里。
不可一世的郅支单于开始不把康居王放在眼里,竟把康居王的女儿与贵族大臣以及百姓数百人杀死,有的甚至肢解后投进赖水(今中亚塔拉斯河)之中。
郅支单于还奴役百姓,历时两年修建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他责令阖苏、大宛各国每年进献。
汉朝派遣三批使者到康居寻找谷吉等人的尸首,自以为“山高皇帝远”的郅支单于刁难羞辱汉使者,还通过汉朝西域都护郑吉上书说:“我处境困窘,正打算归顺强大的汉朝,派儿子入朝侍奉。”态度傲慢之极。
汉元帝于是任命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骑都尉,陈汤为西域副校尉守卫帝国的边疆。陈汤勇敢多谋,行事果断,但他贪婪钱财,素来名声不佳。
建昭三年(前36年),胆大过人的陈汤裹挟上司甘延寿矫诏出兵,远征康居,一举击杀郅支单于。
大英雄陈汤将大量战利品收入囊中的同时,也留下了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至此匈奴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内乱宣告结束。
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汉帝国皇帝。其间,呼韩邪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与汉朝世代交好。
汉元帝很高兴,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子”王嫱(王昭君)嫁与呼韩邪为妻,于是便有了名垂青史的“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为昭君的到来使胡地得到了安宁。此后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伊屠知牙师(后为其异母兄所杀)。“昭君出塞”,使汉匈之间进一步友好,此后五十多年保持稳定。
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刘奭在长安未央宫去世,终年四十二岁。
汉成帝刘骜(前33-前7年)在位二十五年,是汉朝第十二位皇帝。
刘骜在位期间,汉帝国愈加江河日下。汉宣帝对这个孙子曾寄予厚望,所以给他起名“骜”,意为骏马。但这位新皇帝完全沉湎于酒色,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赵氏姐妹生不出皇子而便大肆迫害后宫,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最终这位皇帝绝后,皇位只能由侄子继承。
在治国方面,汉成帝采取制衡的策略,用外戚打击宦官,用一派外戚打击另一派外戚,致使外戚专权,但效果不怎么样,他的母亲太后王政君一族的势力不断壮大。
王政君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仅次于清朝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六十三年)。王政君的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与那些放纵骄逸、追逐声色犬马的族人相比,王莽堪称“异类”。
王莽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爱结交名士。他细心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对叔伯们的侍奉也十分周到。在出仕之前,王莽就已是名声在外了。
阳朔三年(前22年),二十四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办事认真,谦和有礼的王莽得到了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赏识,而王凤生病时,王莽侍奉左右,衣不解带,更让王凤大受感动,临死前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
王莽的叔父王商还上书刘骜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由于可见王莽是一个“人气爆棚”、声名极佳的政治新星。
同在这一时期,王莽结识了年长他四岁的后来的文学大家刘歆,两个理想信念相同年青人相见恨晚,结为好友。
绥和元年(前8年),刘骜册封异母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为皇太子。
同年,在战胜竞争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后,三十八岁的王莽进入了权力的中枢,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执掌大权的王莽更加克已自律,生活俭朴,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甚至被客人当做了奴仆。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汉成帝刘骜在赵合德的怀抱中中风暴死于长安未央宫,时年四十四岁。
太子刘欣继位,他的母亲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王莽卸职隐居于封地新都,闭门不出。
汉哀帝刘欣(前7-前1年)在位七年,是汉朝第十三位皇帝。
刘欣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面对帝国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及贵族利益集团的干扰,他很快就放弃了。
刘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同性恋者,他极度宠爱男色董贤,甚至有了传位给董贤的荒唐想法。有一次,为了上朝时不惊醒入睡中的董贤,汉哀帝竟割断了自己的衣袖。从此,“断袖之癖”就成了同性恋的同义词。
而此时隐居新都的王莽家中发生一件事,王莽次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在两千多年前的阶级分明的时代,这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但王莽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逼迫王获自杀为家奴偿命。
王莽堪称“圣贤”般的道德品质被世人大赞特赞,继而人们为王莽被罢免鸣冤叫屈,在世人舆论的感召下(或者是压力下),刘欣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刘欣去世,时年二十六岁。汉哀帝无子,太后王政君及王莽拥立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刘衎(kàn)登基。
汉平帝刘衎(前1年-6年)在位七年,是汉朝第十四位皇帝。
刘衎继位时年仅九岁,由王莽代理政务。没有羁绊的王莽开始大展拳脚,他迅速排斥异己,培植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元始元年(1年),因“定策安宗庙”的功绩如同汉武帝时的霍光般伟大,王莽被封为“安汉公”。几经推辞后,王莽勉强地接受了封号,但始终拒绝封给他的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太傅王莽与太师孔光、太保王舜、少傅甄丰组成的“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元始二年(2年),全国发生大旱灾、蝗灾,青州最为严重,百姓到处逃荒。王莽一面率四辅等各级官吏捐献房屋与土地,分配给贫民,一面派专人负责灭蝗,并为灾民免租免税,进行医治。
王莽在长安城中为灾民突击建了一千套“廉租房”,大司徒司直陈崇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元始三年(3年),王莽立长女王嬿为汉平帝刘衎的皇后。为避免新外戚的威胁,王莽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阻止皇帝与他的母亲相见,这实际是迈出了取代汉朝的一步。
王莽的长子王宇害怕皇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王宇和他的老师吴章商议后,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将权力交给卫氏。此事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逼其服毒自杀。 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被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制度,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并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长安学生与百姓积极性很高,纷纷投入义务劳动,十万人突击,仅二十天就全部建成。王莽的人格魅力与号召力达到了顶峰。
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号宰衡,汉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锡之命。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但讽刺的是,王莽及其后来者,中国历史上所有得到九锡的人都是篡夺前朝政权的叛逆者,无一例外。
同年,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来到西海(今青海湖)地区,以武力和金钱财物为后盾,迫使卑禾羌首领良愿献出土地内属,王莽设置了西海郡。“东南西北”四海郡的凑齐,满足了王莽力求完美的偏执喜好,也让汉帝国西部疆域深入到了青海西部的草原。
元始五年(6年)十二月,汉平帝刘衎病死于未央宫。有一种说法是,刘衎被王莽毒杀的。
王莽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无论太皇太后王政君内心中有多么的不情愿和愤懑,她只能秉承群臣之意,命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元为居摄元年。
刘氏皇族对王莽的行为再也无法容忍,一些人开始起兵反叛,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王莽的好友--理想治国的同道人刘歆利用自己经学领袖的身份,为王莽代汉大造舆论。有意思的是,刘歆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他居然顶着刘姓的光环反刘,而更加诡异的是他还改了名字--刘秀。
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让表弟安阳侯王舜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悲愤之极的王政君将传国玉玺取出、砸到地上,为此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
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封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王莽改长安为常安,改元为“始建国元年”,王莽时年五十四岁。
至此,西汉走到了终点。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