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737),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四月,皇帝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贬为庶人,并全部赐死。到了次年六月,皇帝下诏:立忠王为太子。
忠王李亨上位,太子之路危机重重
寿王落选太子,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缺陷,恰恰是当时的形势对他过于有利。就在三皇子被贬的前一天,一代名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李林甫成为朝廷里无可争议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而李林甫又早已经明确站队,支持寿王。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以来,大唐皇室父子兄弟相残的事件绝非罕见,玄宗本人就是通过宫廷政变上位的,对此不能不格外忌惮。如果宰相和太子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对皇帝来说绝非什么好兆头。
而忠王李亨(一生改名多次,本文统一称李亨)不同,他是玄宗现存的无残疾的儿子中,年纪最长的一个。礼法上排序占先,舍此便别无优势。当年的宰相张说曾和他关系不错,但张说早已罢相去世多年。立这样一个太子,皇帝可以更加放心。
对李亨来说,成为太子既是一个机遇,也从此意味着重重危机。李林甫既然支持过寿王,就等于已经把自己放在太子亨的对立面上,因此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把太子斗翻,皇帝另立新太子的时候,他就又有推戴之功了。当然,矛头直接指向太子是不明智的,要先从太子的班底入手。
李林甫的第一招:从枕边人下手
唐玄宗对宗室一直比较提防,儿孙集中在十王宅、百孙院居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具体的行政事务,所以难以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过皇子的姻亲多半也是门阀,还是会有一些人物;而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这个身份天然有吸引力,迅速会有一批人物团结过来。
太子妃韦氏的兄长韦坚,处理行政事务是把好手,尤其擅长交通、物流领域。边疆上的节度使中,属于西北集团的王忠嗣和皇甫惟明,也和太子交情不错。这两人都是一代名将,王忠嗣尤其有儒将之风,被认为有入朝为相的可能。
天宝元年(742),韦坚被任命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负责长安城的物资供给问题。这件事还是可以看作唐玄宗赠送给太子的一个礼物。韦坚也不负所托,开凿广运潭,大大提升了江淮物资输送到长安的效率。
但到了天宝五载(746),情况却急转直下。正月十五日元宵观灯,是长安城难得的不必宵禁的日子。结果晚上太子与韦坚在市井中见了一面,然后韦坚又与时任陇右、河西节度使的皇甫惟明深夜在道观里秘密会谈。这件事被李林甫抓住了把柄。
唐玄宗的“皇帝之道”
皇帝素来忌讳朝臣与道士、术士发生联系,外戚与边关大将关系密切,更是朝廷大忌。唐玄宗接到举报后,立刻把韦坚、皇甫惟明下狱。李林甫还想把这事牵扯到太子,此时刚刚进入朝廷的杨国忠也非常活跃,“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这时杨国忠根基还浅,必须靠讨好李林甫来获取更大的权势,但这也注定了他真的得势后,再也不能和太子和睦相处。
但玄宗只给韦坚、皇甫惟明定罪,皇甫惟明的兵权甚至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使之成为前所未有的四镇节度使。而王忠嗣少年时养育宫内,与太子亨关系亲密,在有的人看来太子甚至可说因祸得福。这件事构成了皇帝处理此类事件的一个样板:默许宰相对太子的攻击,顺势除掉太子的一些党羽,但并不真正危及太子的地位。宰相和太子越是矛盾重重,就越需要皇帝居中协调掌控,皇帝的地位,也就越发超然稳固了。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