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二战 > 北极 > 航线 > 有多 > 惊险 > 一半 >

二战援苏北极航线有多惊险? 物资运一半丢一半

趣爱秀 2017-12-20 09:18:56 原文链接:网络

斯大林没时间体谅丘吉尔的难处

1942年春夏之交,英国海军在从印度洋到大西洋的广阔海域上同时面临着轴心国的进攻。在东面,日本的航母机动部队冲到了锡兰岛附近,萨默维尔上将的东方舰队被迫一路后撤至东非海岸。在地中海,马耳他岛的补给仅能靠有限的几艘运输船断断续续地进行;H舰队的战列舰和航母一旦出现,立即会遭到德国和意大利轰炸机的轮番轰炸。在大西洋,50艘德国潜艇正威胁着从美国东海岸开往英国本土的运输线,造船厂需要加班加点地赶造小型护卫舰和驱逐舰。本土舰队一度没有一艘航母可供使用,不得不向美国紧急借调。

然而同样面临德军攻势的斯大林没有时间体谅丘吉尔的难处。5月6日,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致电英国首相,焦急地催促道:“我能理解英国已经做出的牺牲,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向你提出要求:请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上述(积压在冰岛的)全部物资能够在5月间运抵苏联,因为这是我们前线极为需要的。”

斯大林所说的“积压物资”,指的是1941年10月美国将苏联列入租借法案受援国后,从冰岛经北极航线向摩尔曼斯克输送的美援军需物资。

援助苏联有多难?也要硬着头皮来

1942年初,第一批三队援苏物资运输船队(以PQ为编号,从苏联返回的空船队则以QP为编号)相对顺利地抵达摩尔曼斯克。但从3月初的PQ-12开始,形势逐渐恶化:随着德国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和潜艇进驻挪威基地,加上北极地区白昼变长、流冰增多,护航船队不得不在靠近挪威海岸的区域航行,受到德国轰炸机、潜艇和水面舰艇的轮番攻击。3月下旬出发的PQ-13损失了5艘商船,4月下旬从苏联返回的QP-11损失了1艘轻巡洋舰和1艘商船,5月下旬出发的PQ-16则一次性损失了7艘商船,相当于运输队规模的1/5。为避免损失扩大,皇家海军一度打算降低派出运输队的频率,但在斯大林的催促下,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6月28日,拥有35艘运输船,载着297架飞机、594辆坦克、4246辆汽车以及15.6万吨其他物资的PQ-17船队最终驶离雷克雅未克,陪伴它们的是英国海军的19艘中小舰艇,包括1艘航母、2艘战列舰和4艘重巡洋舰在内的本土舰队主力则尾随其后,负责远程掩护。出发仅仅4天,已经有4艘商船被击沉或击伤。第一海务大臣庞德基于错误的情报,以为“提尔皮茨”号正在冲向PQ-17,紧急下令护航的大型舰艇返航,商船则解散编队、自行驶往摩尔曼斯克。结果在随后的十多天里,共有22艘船被德国潜艇和飞机击沉,抵达苏联港口的只有11艘,价值7亿美元的20万吨货物损失了65%。到1942年年底为止,从冰岛开赴苏联的护航运输队平均损失12%的商船,大部分损失都记在了英国账上。而在一年多以前,英苏两国甚至还在相互敌视。

丘吉尔第一个意识到“冷战”在即

不惜代价地援助正在东线与德军苦战的苏联,是丘吉尔战时对苏政策中浓墨重彩的一章。类似的安排还包括将英国获得的租借物资优先提供给苏联使用,以及在东欧划界和民族迁徙问题上接受斯大林的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丘吉尔会过于理想化地看待斯大林的“善意”,又或者对莫斯科的要求予取予求。

事实上,丘吉尔可能是第一个意识到东西方对抗不可避免的大国政治家,并曾未雨绸缪地为此做好准备:在东南欧和巴尔干,英国试图要求苏联接受一项“百分比协定”,提前划定双方的势力范围。在德国问题上,他反对美国国务卿摩根索提出的肢解方案,力图保留一个统一的中欧来抵御苏联的西进。在已经被苏联占领的东欧领土上,丘吉尔也力图引入多党制和西式民主,力求在苏联和西欧之间建立隔离带,以使莫斯科的扩张受到制约。

然而这种努力的结果,远不足以尽人意。正如一战结束之后的英国不具备足够的物质力量完成建立东欧的“隔离带”布局;影响力迅速被美苏两国超越和取代的不列颠,也不再有凭借一己之力守护欧洲的可能。丘吉尔苦心孤诣的南欧反攻计划,最终让位于斯大林心仪的法国登陆计划;雅尔塔会议上奠定的战后欧洲格局,也不同于英国抛出的腹稿。但同样是由于丘吉尔的坚持,西方盟国将东欧问题当作了检验苏联诚意的试金石,并最终选择抵制莫斯科的西进企图。那道横跨半个欧洲的“铁幕”,最终还是降了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