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1883年8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中国成为了法国“保护”越南的唯一障碍。
为了消除这一障碍,法国人于次月提出谈判,要求清廷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要求中国撤出驻越军队。由于双方分歧太大,谈判了无进展。
鉴于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屏护作用,加上左宗棠、张之洞等主战派的高声疾呼,清廷这次也一改以往的消极态度。
在敦促李鸿章加强和法国谈判的时候,清军也把军队派出镇南关,表示不惜一战的决心。
话虽如此,清廷知道自己实力不济,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出击,不要轻易启衅。
“和战”政策是需要相当高的水平,清廷刚刚对国际实务难说了解,加之实力不济,也是底气不足。
所谓“和战”,重点是战,重心应该放在备战上,哪怕外交做得再漂亮,甚至根本就没有放过一枪一弹,问题全在谈判桌上搞定。
但是,胜利者最后依仗的,其实还在于其军事实力。
备战,不等于要开战,但是,至少要等于随时可以开战并战而胜之。这样的霸气,才是外交谈判最有力的武器。
而当时的清廷,却反其道而行之,军队出关是虚张声势,不想流血牺牲,也不去认真备战,反而左右约束,一心指望谈判桌上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战守皆失。
反观法国的部署,见谈判讹诈不行,就坚决使用武力。
1883年10月底,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被任命为北越法军统帅。
12月中旬,越南北部的法军人数已经增加到九千多人,并决定向红河三角洲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
战争爆发了。
当时的形势,黑旗军驻扎在河内以西的山西(越南地名),清军主力驻扎在河内以东的北宁。
法国的行动计划,是利用黑旗军和清军的隔阂,先攻击驻扎在山西的黑旗军。
他们认为,如果先攻击北宁的话,黑旗军一定会乘虚攻击河内或者分兵驰援北宁;但攻击山西的话,清军未必会援助黑旗军。
法国人的判断是对的。
清军果然坐视不救,最后黑旗军孤军难支,只得放弃山西,撤往兴化城。山西的失守,使得黑旗军和清军东西两线互相倚靠并钳制法军的态势顿失,法军反而掌握了主动。
1884年2月,米乐接替孤拔为法军统帅,法军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攻占北宁,把中国军队彻底赶出越南。
当时清军本在北宁驻军四十营,但由于统帅徐延旭年老昏聩,其本人还是个鸦片鬼,他对热兵器时代的现代战争知之甚少,却又刚愎自用。
主将黄桂兰,虽说是行伍出身,但其部队装备不行,大量使用当时已经被淘汰的后膛枪而不自知。
更为要命的是,黄桂兰也被上面的政策搞昏了头,以为驻军只是摆摆样子、
结果,在临战之前,还大肆召来越南土妓娱乐自己,黄桂兰最后兵败自杀时,帐帷中竟然还有土妓十余名。
如此军队,如此将帅,如何能不一败涂地!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