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慈禧 > 溥仪 > 载沣 >

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趣爱秀 2023-05-05 22:35:43 原文链接:网络

张之洞其实是支持载沣登基的,但慈禧以“三代皆昆弟”不妥为由回绝了。

慈禧太后摄政多年,因为她近乎压迫式的管教,同治皇帝载淳还没生下孩子,在十九岁就去世了,在同治驾崩后,为了方便自己继续掌管大权,慈禧让自己妹妹婉贞的孩子、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过继到咸丰帝的名下,以咸丰嗣子的身份登基为帝,是为光绪帝。



载湉登基的时候,年仅四岁,要说他能够当好皇帝,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这也注定了他的皇权必须还要被慈禧太后把持多年,而最重要的是,慈禧为了拖延光绪亲政的时间,也将光绪的婚姻延迟到了近十八岁,在光绪十四年才完成大婚。

其实光绪活的时间并不算短,他在位三十多年,一生活了三十八岁,即便是十八岁再结婚,那么也还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可以生孩子,为什么光绪没有孩子?

慈禧对光绪的婚姻安排堪称折磨,她给光绪选的皇后是光绪的表姐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这是慈禧所培养的“女性继承人”,所以光绪对于隆裕太后很是排斥,除了隆裕以外,光绪只剩下两个妃子,分别是瑾妃和珍妃,所以光绪的后宫里,自始至终都只有三个女子,生育的概率大大下降。

因此当光绪病重后,这个帝国的继承人选择成为了巨大的问题。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都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喜欢专权的慈禧也毫不避讳开始谋立继承人,笃定光绪不久后驾崩,也丝毫不掩饰自己要将大清皇权继续让后宫把持。

所以慈禧太后叫来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等人商讨继承人问题,而这些军机大臣里同样也包括了年轻的醇亲王载沣。



载沣在此时的大清皇族里可不是那些没有见过世面,只会混吃等死的勋贵子弟,他反而是大清皇族里面,最早那批有着先进之心的人。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到了北京,而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街头被戒严的清军开枪射杀,此时造成了敏感时期极其严重的外交事件,因为克林德并不是军人,而是一个外交官,所以德国就克林德一事,要求清皇室派出皇族成员亲自到德国“道歉”。

1901年,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成为了朝廷任命的“头等专使大使”前往德国,这个名头看起来想要做什么大事,但事实上载沣就是去赔礼道歉的,他虽然才十八岁,不过以前恭亲王奕䜣和他父亲奕譞专门给慈禧擦屁股的活,他也继承了过来。

因为年轻,所以载沣的可塑性很强,他到了欧洲之后,看到欧洲的发达,很是感慨。

可惜的是,载沣作为大清的皇室,因为大清在国际上多年的懦弱和落后,载沣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求载沣代表大清跪下道歉,这个提议被载沣拒绝,而载沣在德国一事完成后,提出想要游历欧洲强国,就被德国皇室想方设法拒绝阻挠,扑面而来的屈辱让载沣不得不返回自己的国家,虽然德国之行并不太光彩,却将年轻的载沣的强国之心奠基了起来。



因此,回到大清后,慈禧就对载沣委以重任,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二十五岁的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清朝廷权柄最高的几人之一。

扶持载沣,一方面是因为载沣有能力、有眼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载沣是皇族之人,更是慈禧的亲戚,对于汉臣有着很强的束缚力,这就是载沣年纪轻轻身居高位的根本原因,不过载沣的权力也到此为止了,再想前进一步,成为皇帝,慈禧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慈禧作为女性后宫,却掌控大清朝政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慈禧对权力的贪念和渴望,在慈禧以前,大清也有过类似的后宫人物,那就是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历经四帝,在顺治朝担任太后、康熙朝担任太皇太后,是顺治和康熙时代地位最高的人。

可孝庄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抢夺儿子和孙子的皇权,顺治年少成亲,孝庄早早将权力给回了儿子,康熙也是如此,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被孝庄安排成亲,孝庄这么做,为的就是让儿子、孙儿可以早点用正当理由掌控皇权,这种方式跟慈禧后来压制同治、光绪婚姻的办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

所以慈禧对权力的渴望并不比一般的男性政治家弱,她掌权太久成为了习惯,内心自然而然觉得下一任的权力掌控者最好也是女性。

于是“隆裕太后”被慈禧定为了另类继承人。



光绪并不喜欢隆裕太后,但这并不能否认隆裕太后的地位,所以慈禧要做的,就是将权力合理地交给隆裕太后。

如果按照张之洞的提议,立了载沣为皇帝,此时的载沣已经成年,并且很有主见,那么隆裕太后是根本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如此一来,隆裕太后被架空不说,慈禧多年的布置和设想肯定是化为乌有,所以慈禧说什么都不可能同意载沣登基。

首先,慈禧自己知道晚年做了多少昏庸的事情,在贪图享乐上大量花钱,可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制度的改变,慈禧作为守旧派为了利益经常是出面阻止,大清的弱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慈禧害怕载沣在她去世后“清算”她。

就算载沣自己不想清算,那么载沣手底下的大臣也不会轻易放过慈禧,只要有多几个大臣上书,载沣也只能被裹挟得清算慈禧,为了自己的身后名,慈禧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找一个“女性继承者”。

其次,载沣是奕譞的五子,跟光绪载湉是兄弟,而载湉则是同治皇帝载淳的堂兄弟,以前载湉年纪还小,过继给咸丰还说得过去,但如今载沣已经二十多岁了,再过继的话不太像样子,但不过继的话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所以这就成为了慈禧反对载沣继承大统明面上的理由。

事实上,乱世都可用非常之法,更遑论“三代皇帝皆昆弟”这并不是什么明文禁止的礼法,妥与不妥完全在于慈禧自己的说法,所以让载沣继承皇位根本没有道德上的阻碍,慈禧反驳的理由只是障眼法。



同样的道理,慈禧的政治诉求,也是从这些点出发的。

既能保全她的名声,又要能够让隆裕太后掌握大权,这是底线,大臣们满足她的两个底线之后,便能够提出其他要求,因此,大臣们和慈禧达成了最后一个协议,那就是让载沣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皇帝,成为大清的新皇帝,溥仪尊隆裕为太后,载沣作为摄政王,但一切军国大事的决定权还是在隆裕太后手里。

这个模式其实是效仿当年多尔衮“册立”顺治登基,多尔衮当摄政王的政治模式。

在皇太极去世后,皇位出现空虚,豪格与多尔衮两叔侄争夺皇权,两个人代表了数种政治力量的交锋,大臣们为了保住大清的力量,因此两个人都不选,让多尔衮退一步,立一个皇太极的小儿子当皇帝,然后让他充当摄政王执政。

虽然皇帝是顺治,但是真正的大权却是在多尔衮手里,放到溥仪这里来也是一样的,皇帝虽然是他,但是大权却在亲生父亲载沣的手里,而溥仪和顺治不同的是,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溥仪的隆裕太后却是可以独断朝纲。

即便慈禧和光绪病重的时候,大清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可这个时候的朝廷权斗还是无处不在的,张之洞等人对于慈禧垂帘听政存在意见,已经不是私底下才表露的意见,而是敢拿出来当面说的,所以他们支持载沣,本质上就是在反对后宫专政。



慈禧明白他们的想法,同样也觉得载沣性格懦弱,如果让载沣当皇帝,大清的皇权只会被这群大臣瓜分,才对载沣这个摄政王上了一道锁,让载沣凡事还是要和他的嫂子隆裕太后商议,慈禧的强势也最终决定了溥仪的登基,在光绪驾崩一日后,慈禧也紧跟着离世。

溥仪登基后,载沣担任摄政王,事实上,隆裕太后并没有慈禧那种手腕和果决,很多事情还是载沣做决断,而载沣,也绝对不是慈禧所认为“懦弱”那么简单。

载沣成为摄政王后,第一时间就针对新崛起的汉人军阀袁世凯。

袁世凯是大清新建陆军的主导者,在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以及北洋大臣,有着权力和军队的袁世凯,一直被载沣视为“隐患”,所以载沣担任摄政王后,第一时间就想除去袁世凯,只不过被张之洞阻止了,但即便如此,载沣还是强势地给袁世凯安排了一个“足疾”的名义,让袁世凯回家养老。

架空了袁世凯后,载沣谨记在德国时亨利亲王跟他所说强皇室的核心关键,那就是掌控军队,于是载沣便开始组建摄政王禁卫军,将北京附近的数省兵权收回中央,接受中央管控,在政治安排上,载沣其实一点都不懦弱,反而做得十分细致。

可载沣的“强势”太过强势了,说他不懦弱,但他却一点都不理性,原因在于“内阁制”的原则问题上,载沣彻底得罪了立宪派,造成后来大清覆灭无法挽回的境地。

1911年,载沣下令组建“责任内阁制度”,让庆亲王奕劻担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在立宪派看来,这是载沣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了,大清也只能妥协了。



可谁知道,大清内阁一共十三名成员,其中满人就八名,八名满人里还有五个人是皇族中人,这种皇族成份极高的君主立宪本质上就是变相的敷衍,而载沣对立宪派质疑的回复更是让立宪派对他愤怒至极:

“组阁为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朝廷用人,审时度势,一秉大公。尔臣民等,均当懔遵钦定宪法大纲,不得率行干请,以符君主立宪之本旨。”

载沣“解释”了大清版本的内阁,载沣的意思很简单,这个内阁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不是你们说了算的,而是我们皇室说了算的,因此你们不允许干预、干涉,只能乖乖接受。

看似非常霸气的一段解释,可载沣却犯了很根本的错误,那就是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得考虑清楚自己说的话会不会有致命缺陷。

成功的强势叫改革,失败的强势叫愚蠢,载沣自以为大清掌控的力量还很强,殊不知大清已经空虚了,这也导致不久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的失败没有可以再度掩饰的机会,当载沣调集北洋新军镇压起义的时候,北洋新军动也不动,因为他们只听从袁世凯的话。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后来迅速掌权并且能够劝退大清的根本原因,袁世凯做的那么多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新军,掌控了大清走向新时代最强的一批陆军,这是袁世凯的资本,也是载沣的悲哀。

于是在1911年10月30日,载沣下了一封“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然后辞去自己摄政王的职位,回到醇亲王府邸“养老”,再过了不到四个月,也就是1912年3月12日,袁世凯逼宫隆裕太后,让皇室“退位逊国”,大清此时已经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只能答应,大清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即便载沣在这个皇位上,很多事情的结局依然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载沣不论是摄政王还是皇帝,新军的兵权他拿不到,他也不愿意组建公平民主的内阁,那么只会被立宪派所排斥,失去了军权和新政治人士的支持,载沣只会走向末路。

而慈禧在离世前的百般谋划、算计,到了大清逊国的那一刻都成为了飞灰泡影,其实慈禧还在世的时候,大清离心的危机早就显现了,譬如“东南互保”事件,就让慈禧看到了江山颠覆的危难,只不过还有一丝机会,她也不愿意放弃罢了。

至于载沣,作为大清最后一任摄政王,他只能算是过了一把皇权的瘾,如果生在康乾盛世,载沣或许留下威名,只可惜大清的末世,没有谁能够将其拯救。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