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清朝 >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趣爱秀 2023-03-25 21:46:35 原文链接:网络

俗话说干哪一行像哪一行,艺人是曲不离口,军人是刀不离手。冷兵器时代的军人,外出的或者执勤的时候,都要戴着佩刀;无论走到哪里,军人喜欢用右手下意识地摁着腰刀。

通常佩刀都是跨在腰间,所以俗称腰刀。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古代军人的腰刀,刀把都是向前的,以便需要的时候以极快的速度抽出来。



可是清朝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佩刀都是反着佩戴,也就刀把向后。

从现存的各种文献我们不难得知,清朝旗人,佩戴腰刀的方式大都是把刀柄朝向后方,也就是说他们喜欢反戴腰刀,显得非常另类,叫人匪夷所思。

难道他们不知道腰刀向前的好处?难道他们的腰刀只是摆设,不打算在必要的时候,尽快拔出腰刀?

其实大清侍卫的腰刀并非都是向后佩戴,也并非大清所有时期他们的腰刀都是向后佩戴。



这种佩刀方式的改变,不是无缘无故的,有其深刻原因。

大清入关的时候,天下未定,各地反清武装活跃,到处都在“反清复明”,到了康熙年上还发生过三藩之乱。

但是经过康熙、雍正两朝,汉人的反抗情绪被岁月磨灭,大家都已经认可了旗人统治,大清统治趋于稳定,甚至还打造出了康乾盛世。

当时的大清一片繁荣景象,人民安居乐业,治安状况良好;堪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在这个时候再带刀上街,就有点不合时宜;就好比我们上街的时候,有人腰间挎着手枪一样,叫人有点心惊肉跳。

这时候的佩刀只具有象征意义,或者说只有威慑作用,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

所以大家就把佩刀刀把子向后,这样在其它场合出现的时候,以表示我对上级和朋友没有敌意,我的腰刀只是摆设。

说白了,这种佩戴方式是和平时期才出现的,因此大家就把这种佩刀叫“太平刀”。

那意思是都太平盛世了,带刀出现在公众场所不和谐;可是身为武士又不能不佩戴腰刀,于是就来个折中,把刀把子向后佩戴。

佩刀刀把子向后,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旗人是游牧民族,马上得天下,马上狩猎维持生计、;所以旗人武士人不离刀、马不利鞍,骑术高超、马上作战是基本功。时间久了,就形成一套基本作战习惯,那就是把腰刀刀把向后佩戴。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刀把子向前的时候,骑在马上的武士抽刀不但非常不便的,而且有可能伤刀马的身体。



如果刀把向后,这个弊端就没有了,只要左手摁着刀鞘,右手就可以很轻松地把刀拔出来。

而且士兵作战,不只带着刀子,还带着弓箭。开弓的时候,都习惯用右手张弓,左手拉弓弦,箭袋子是在右腰靠下部分,刀把向前也妨碍往外面拿箭矢。

由于很多士兵和武士在马上养成了这种习惯,在行走的时候,也把这个习惯延续下来。

但是并非所有的侍卫都是这样佩戴腰刀的,皇帝的贴身侍卫肯定不能这样佩戴。

皇帝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安危关系着国家稳定,他的安保级别非常高,侍卫就不能有半点松懈。

表面上看,皇帝警卫部队实力雄厚,由九门提督领导八旗军营和巡捕五营负责京城治安和皇帝外围安全,总兵力达到3万余人。



除此之外,还有前锋营负责皇宫警卫工作,护军营负责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警卫工作,步军营、骁骑营负责北京和紫禁城的守卫、巡警工作,神机营负责卫戍京师,善扑营、虎枪营则是在皇帝狩猎是保卫皇帝安全的特种部队。

这些部队不仅昼夜巡逻,而且皇宫内各个地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明里暗里都是侍卫。

同时皇宫还有非常严密的门禁制度,一只麻雀不登记都飞不进来。

尽管如此,皇帝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光天化日之下,嘉庆皇帝在神武门内的顺贞门遭遇刺客,层层护卫之下,还差点丢了性命。



一个刺客冲向皇帝的轿子,跟嘉庆近在咫尺,皇上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际,侍卫们迅速包围刺客,将其擒获,侍卫丹巴多尔济被刺伤三处,定亲王绵恩的袍袖也在拼杀中被刺破。

如果侍卫们刀把向后佩戴的话,抽刀的工夫,皇帝早就没命了。

事实上,职业侍卫佩刀都是在左边,刀鞘倾斜,刀把向上偏前方;刀把向后佩戴的都不是职业军人,更不是专业侍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