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司马昭 >

晋朝奠基人司马昭虽然自小养尊处优,不像武人需要在战场上亲身搏命

趣爱秀 2023-02-23 20:12:26 原文链接:网络

晋朝奠基人司马昭虽然自小养尊处优,不像武人需要在战场上亲身搏命,但也曾亲自指挥过一些战役,然而表现得相当尴尬,甚至还打出过一场史诗级的大败,连亲哥哥司马师看了都倍感无奈。

3

一般来说,像司马昭这样的士族子弟,他们的仕途环境相当优越,轻轻松松就能当上大官,甚至不需要什么名望、功绩。比如司马昭,年纪轻轻就凭借父亲司马懿的功绩得封乡侯不说,二十九岁就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这相当于今天首都的一个区长,而放当时则是太守级别。

如果换作一般家庭的子弟,想封侯就不得不到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一步步混到级别很高的将军才有机会凭借功劳封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进、于禁等将军差不多都是走这个路线。至于不到三十岁就当到太守,对他们来说那简直就是不敢想象了。

不过顺畅的仕途也导致早期司马昭其实并没有多少军政经验,这也为日后司马昭拉胯的作战表现埋下了伏笔。尽管朝廷一般情况下并不会使用这类缺乏经验的贵胄子弟出任前线指挥官,但凡事总有特殊情况。不巧的是,让司马昭赶上了。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已经掌控曹魏朝堂的大将军司马师见吴帝孙权病逝,他判断吴国内部十分混乱,正是大军伐吴的最佳时机。于是司马师分三路大军伐吴,其中最重要的东路大军七万兵马由青徐都督胡遵与扬州都督诸葛诞的部队组成。

司马师不放心用外人掌握大军,于是他特地命令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统一指挥胡遵、诸葛诞。司马昭欣然领命,急着施展拳脚。他原以为经历长期宫廷内斗的东吴早已羸弱不堪,然而战争走势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吴国大将军诸葛恪率领四万大军星夜赶赴东兴迎击魏军。身为前锋的丁奉更是亲率五千甲士抄近道提前抵达徐塘。

此时魏军正在闷头架设作战用的浮桥,而司马昭、诸葛诞、胡遵还在军中办酒会,并没有察觉到吴军的到来。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料到经过政治风波后的吴军还有这么强的行动力。魏军前沿部队观察到了吴军动向,远远望去只见丁奉所部把铠甲都脱了,这引起了魏军阵阵嘲笑。没成想丁奉突然发动袭击,杀得魏军先锋人仰马翻。《三国演义》将这段故事改编成了“雪中奋短兵”。

随后吕据、朱异等将军也从四方杀出,目标直指魏军架设的浮桥。浮桥一旦断了,在浮桥另一面的魏军就必定会被吴军歼灭。魏军人人都为了保命,慌忙向浮桥撤离,指挥系统瞬间崩塌。结果浮桥因为负重太多,竟自己断裂了,不少人淹入水中。司马昭见状,只好悻悻撤退。其余二路军队见东路主力都打成了这个样子,也相继烧营撤退。

吴军以少胜多,令魏军单方面阵亡数万人,这也是曹魏历史上战损最严重的战役,没有之一。甚至可能也是整个三国时期阵亡人数最多的战役,只不过由于数据过于模糊,不好说与夷陵之战的刘备军相比谁更惨烈。

不过毫无疑问,东兴之战的影响是深远的,曹魏方面在战后连棺材板都不够用了。司马师不得不下令让将士们的丧礼一切从简,守丧期间也不再禁止婚嫁与仕官。可以说一场战争影响了一个王朝的礼仪、制度,可以说非常罕见了。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司马氏的声望,大大推缓司马氏的嬗代进程。

司马昭差点死在战场上,撤退后仍心有余悸。他问部将:“大战惨败,应该是谁的责任?”其实司马昭有一些甩锅的想法,他希望部将能主动承担下责任的。然而他的军中的司马王仪直言不讳:“这明显是元帅的责任啊!”司马昭脸都绿了。一怒之下下令斩了王仪。

司马昭无能狂怒毫无意义,责任该追究还是要追究的。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要求处罚所有涉事将领,甚至有人把矛头直指司马氏兄弟。司马师实在不敢甩锅给参战将领们,那样的话自己就真的要彻底失军心了。于是他主动背锅,承认是自己错误发动战争才导致这个结果,与将军们无关。司马昭作为东线主帅则被削去爵位。

司马师对这个结果是十分无奈的。其实他也想过可能会攻坚不克,但他真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收场。后来司马昭再也没有在战争前线指挥过,只在后方监督将军们作战,甚至变得不太敢干涉将军作战了。恐怕也是因为东兴之战把司马昭打怕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