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50岁赵匡胤毫无征兆地暴毙。他有2个儿子,一个25岁,一个17岁。但就在他去世后,他的皇后,却跑去对小叔子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就这样,37岁的赵光义成了宋朝第二任皇帝。
赵匡胤。
当年的“杯酒释兵权”何等的睿智潇洒,谁承想最后落了个“不明死亡”的结局。
让我们把时光的指针拨回到976年的那个风雪夜。
话说,11月14日,病中的太祖皇帝赵匡胤,感觉有些无聊,于是就叫来了弟弟赵光义陪他一起饮酒。
赵匡胤特意屏退左右,与弟弟交杯换盏好不舒心。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胜酒力的太祖皇帝因为多喝了几杯就睡过去了。
这时,只见赵光义起身,蜡烛的烛火随之晃动不止,影子中出现了一把斧头,赵光义对着哥哥的头颅砍去。
这便是民间喜闻乐见也广为流传的“斧声烛影”。
故事往往比正史更具有吸引力,很明显,这大概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闲扯。
堂堂皇宫大内,皇帝都被人拿斧子砍了,难道就没有人上去,这安保工作也太不过关了。
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答案是“不清楚”,并且是整个史书都不清楚。
关于他的死正史中只记载了一句:“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说死因,但越是不说死因,流传和猜测就越是无法停止。
有一点能确定的是,赵匡胤确实是与弟弟喝完酒的当晚薨毙的,而赵光义还有一个亲信,他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个用毒高手,这个人就是程德玄。
宋皇后和宦官王继恩首先发现了赵匡胤的死,此时,赵匡胤在世的有两个儿子,一个是25岁的赵德昭,一个是17岁的赵德芳。
16岁入宫的宋皇后,比赵匡胤整整小了25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宋皇后并未为赵匡胤诞下一儿半女。
所以宋皇后把母性挥洒在了小皇子赵德芳身上
此时的二皇子人在陕西汉中,已经来不及通知到他,为了防止生变,宋皇后让赵匡胤的贴身内侍赵继恩接来小皇子赵德芳扶灵继位。
王继恩转身离开了,可是他来到却是赵光义的府邸。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凌晨三四点,天寒地冻,府邸的门外竟然坐着一个人,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某人的到来。
这个人正是赵光义的心腹程德玄,历史对他的记载“善医术”。
那么也就是说,一切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他与哥哥的那场酒宴很可能是在程德玄的帮助下,得以将赵匡胤成功谋杀。
当宋皇后带着17岁的赵德芳赶到赵匡胤的灵前,赵光义一行站在她的面前,只是对视了一眼,宋皇后就明白了。
虽说贵为皇后,但她一无兵权,二无朝廷大臣的支持,如果要与赵光义硬来,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接着,宋皇后拉着赵德芳的手,走到赵光义的面前行礼,然后说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一句“官家”默认了赵光义的皇帝之位。
就这样在哥哥赵匡胤死的第二天,赵光义继位为大宋第二位帝王。
一般情况下,新皇继位后的第一年会依然保留先皇的年号,到了第二年再拟定自己的年号。
赵匡胤的死距离新的一年仅仅只剩8天,可赵光义连一天都等不了,马上就将年号改为元太平兴国。
紧接着,赵光义的弟弟赵延美死,年仅38岁。赵匡胤的二皇子赵德昭在被赵光义怒斥一番后,愤然自杀,享年28岁。
四皇子赵德芳在23岁的一天夜里,于睡梦中去世。
而希望用自己的退让来保全性命的宋皇后也不好过,她死后,赵光义不准大臣举丧,甚至一度想剥夺她皇后的待遇。
在大臣们的劝诫中,赵光义才勉强让她按照旧制下葬。
以上种种都透漏出了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有脱离不了的关系。
有人会说“金匮之盟”在先,皇位也理应传到赵光义的手里。
所谓的“金匮之盟”,就是当年的杜太后临终前希望赵匡胤能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理由是杜太后认为他们老赵家能取得江山,就是因为后周国主年少,这才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赵匡胤一边听着母亲的教诲,,一边让赵普在旁边记录太后的遗言,然后将这份遗言小心地藏在金匮之中。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金匮之盟”?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说法。
但是,宋太宗在公布金匮之盟的时间是太平兴国六年,此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已去世。
而金匮之盟的见证者赵普多次反对赵光义的统治,所以,赵光义一上台就将赵普贬职。
而据说金匮之盟的盟约是“三传约”,即赵匡胤——赵光义——赵延美——赵德昭。
三兄弟轮番坐皇位,然后再传到赵匡胤一脉。
赵延美和赵德昭都被赵光义解决了,自然就只剩赵光义千秋万代了。
可是,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德昭11岁,赵德芳3岁,如果仅从年龄对国家的统治更有力上来说,两位小皇子确实不如23岁的叔叔赵光义。
可当时的赵匡胤也不过35岁,就按照再活十年来算,赵德昭也到了21岁的正盛之年。
杜太后有必要诅咒自己的亲儿子么?
所以这段遗诏是存疑的,总不能解释杜太后是个偏心眼,心里更爱二儿子赵光义,但是无奈赵光义不具有赵匡胤的雄才伟略,这才使了一计?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